读蒋勋《生活十讲》
既饱经沧桑又富含智慧,既上有苍生又下有生活,这是《生活十讲》这本书给我的总体印象。
1、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的悲剧不能不令人深思。北大自主招生的学霸,高智商,前途无量。但是他的人格分数近乎零分。弑母、招妓、做妓,这些行为都让人匪夷所思。虽然吴谢宇案永远只是一个个例,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道德、人格、感情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一味追求教学成绩;如果我们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对人的全面性的选拔,而不仅仅是唯分数论,那个不幸的孩子以及那个不幸的母亲,是否会逃脱命运的捉弄?这样的悲剧是否会少一些?
教育功利化,社会商品化,这个物化的世界确实很可怕!但是,活成啥样,怎样活,咱自己说了算。我们可以学习蒋勋“够了”的快乐哲学。
“够了”的快乐哲学: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是不是BMW;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其实不一定。我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就像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无欲无贪,充分地活在快乐地满足中。
2、 “难”绝对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
很喜欢木心的那首《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如今条件好了,穿得好,吃得好,住得好,可是,我们却不再珍惜,不珍惜时间,不珍惜粮食,不珍惜劳动,继而不珍惜身边的人。
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很多都已经离婚,没有离的也天天把离婚挂在嘴边。
我这两年教的学生也大部分来自单亲家庭。
伤害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我的一个学生,父母离异,母球这些年就没跟他联系过,父亲也是今年才管一管他。这个孩子内心很痛苦。有一次,他跟我说,“我好多次都想从楼上跳下去,如果不是为了我爹”。
我不想再探究“爱与不爱”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所有抉择仅仅是因为爱吗?我们与爱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您知道吗?其实,一切可能因为得来太容易,不懂得珍惜罢了。我们成年人应该避免去制造伤害。
蒋勋老先生说:“时代快速进步,伦理不断改变,人要在这么不稳定的状况下自处,应该是要找回自己的信仰,在对人、对事的期待与渴望中,重新去体验追求本身代表的那种高贵性,才是永恒不变的。”
是的,变与不变,全在我们自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