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论语》“为政”篇有感(二)

读《论语》“为政”篇有感(二)

作者: 菊花叶子 | 来源:发表于2024-01-08 00:16 被阅读0次

今天晚上八点半,梨城青麦读书会举办了线上共读《论语》的活动。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下面是我对大家观点和讨论做的一个整理。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当政者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安居其所,而其他众星井然有序的围绕着它”

德政是孔子的理想,也是中国历代治世为政者的理想。他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领导民众,你是用一种德行?还是用一种礼数?还是用一种惩罚?

用惩罚的方式,它只能是让人畏惧,但是他并不能感化人。他提到的这个德,就是德智,从内心来说的一种认同。他和这个刑罚刚好是对立起来的。用道德来约束,而不是用一种刑罚去治理。孔子思想的主要核心就是用一种德化,用一种理智,来管理人,来治理国政。这也是孔子一直以来的一种政治理想。

他认为一个政治家,应该以德治国,以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准则来引导国家的发展。他还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强调了政治家应当注重民众需求和利益,善于倾听人民的声音,以及善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观点对于现在政治家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听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随心所欲的行事,而又从不超出规矩。”

孔子讲人的一生很短暂,在年轻的时候就要努力学习,做你该做的事情。人要有目标,不能糊糊涂涂过一生。

三十而立,这个“立”字,就看你怎样去理解。我比较认同书友海蓝的看法,“立”就是立规矩,按要求去行事,也可以从其它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自己心中是否有主见,二是别人眼中是否有你自己。

我的理解是,在社会中,你是否有安身立命的本领,来让大家对你刮目相看。“三十”只是一个数量词,不是说一定要在三十岁就成才。因为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经历了许多坎坷,能不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看法,这就是孔子眼里的“三十而立”。

当然,孔子的不惑与我们不惑是不一样的。那孔子的不惑是什么?我们的不惑是什么?海蓝的分享是,结合自身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下。一是能分辨真假,二是不为别人的说法而去争辩。

海蓝结合自己去学瑜伽的时候,老师说当你在做一个体式的时候,你发现旁边的人为什么和你做的不一样呢?老师就说了愚者才对立,智者会思考:她为什么和我做的不一样?学会思考,就能解答一些困惑。通过思考,解决生活中的疑难,这恐怕就是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吧。

海蓝给大家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个学生凡事都喜欢问孔子,老师我怎么种地呢?老师说有专门种地的农民可以教你,那我怎么种菜呢?有专门的菜农可以教你。其实,孔子可以教他,但是为什么不教他呢?孔子就是想告诉他,作为一个学生,你不能只学一个技能,你应该体现更多社会价值。你的不惑,就是你应该通过学习去解决的问题。

然后这句“五十而知天命”,我的理解就是因为到了一定的年龄,知道自己心中有了明辨,知道天命就是自然的一些规律,有一些东西已经能够平和地接受,不会产生一些困惑了,也能释然了。

这句“六十耳顺”就是什么都顺了吧,就是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成为别人,对很多在乎的东西已经放下和看淡,活得通透和自在。这是孔子晚年的一个走向。

七十岁,在不违反道德规范的情况下,按自己的心愿去生活,这是孔子最理想的追求,同样也是我们的理想生活。

《论语》是一部增长智慧的书籍,欢迎大家来到读书会,共读经典,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论语》“为政”篇有感(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xn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