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忙,就从书架上挑了一本比较薄的书。可200页不到的书却看了一个多月。翻完一遍又翻一遍,迟迟落不下笔写点什么。

很有教科书的范,但绝不教条,把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却略显抽象的幸福话题,讲得深入浅出,不管你处于生命的哪个阶段,只要静下心来,总有所得。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先来明确目标和方向,要是追逐了假幸福,什么努力都白费了。
[1]幸福的假象

对你来说,幸福是什么?
是经过灰暗无比的三年奋战终于考进理想大学的那一刻欢欣?是因为加班叫苦连天但赚到不菲奖金后的一顿美餐?还是熬过当下度过生命节点后的大惊喜?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很有可能你在追求的就是一种假幸福。
于宙在TED上的演讲说得好:
其实人这一辈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痛苦和顾虑,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绝对不会因为你考上大学,事业有成,迎娶了女神就从此happily ever after。但每一个阶段也有每一个阶段的快乐,无法替代。
人生没什么节点,熬过了就幸福永远。忙碌奔波模式的错误在于,当下刻薄自己,却寄希望于未来——那个节点过去就好了。
忙碌奔波型所追求的幸福是最具迷惑性的,估计很多读者也掉入过一样的陷阱。相比较之下,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误区更容易被识别出来,这里不多说。
那么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感受幸福(自我实现)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2]幸福两要素
幸福 = 快乐 + 意义
享乐主义看重当下,忙碌奔波看重未来,虚无主义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最好的状态其实是自我实现——享受当下也在未来获益。
意义和快乐如何统一起来?
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只有当我们确定目标之后,我们才能把注意力放在旅途本身。
目标就好像灯塔,让我们安心航行。我们的目的不是实现目标,而是在目标的指引下享受旅途的平安喜乐。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自我和谐。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
一个简单的衡量当下是否快乐的指标是:你做的究竟是你想做的还是不得不做的?你做的事情中真正想做的事情多还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多?

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做减法,简单更容易快乐。
当然快乐也不是无忧无虑,短暂的不开心和挫折感谁都会有,并不影响我们的幸福感,只要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就好。
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交集 ,是可以通过行动来获得的好状态。
获得幸福的方法
上面讲的都是“道”,怎么真正落地实践?作者的建议朴实而普世:
1. MPS确立自己的定位
怎么找到内心真实的自己?试试下面这个方法:

尽可能真实地写下让自己感觉有价值的事、快乐的事以及自己擅长的事。

如果某件事在三个环内都出现,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你的核心价值所在。抓住它,没有什么会比做自己擅长、有价值又快乐的事情更能增加你的幸福感了。
2. 刻意追求心流体验,感受此时此刻的快乐
3. 身体动起来,头脑静下来
4. 发掘自我成长潜力,启迪心灵的智慧
想象你已经110岁,给自己5分钟,告诉自己如何才能在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幸福。写下答案,然后尽可能地将这些想法付诸行动。经常做这个练习,随时增添,然后反馈一下,看自己是否按照那个智者的建议去做了。
5. 尝试积极的小改变
完成一项令人愉悦的任务才是最好的休息——蒙特梭利
对自己最好的奖励是一个更好的自己——下次想葛优躺、吃垃圾食品的时候,不妨做一个小改变:尝试新的健身方案、和弱联系朋友小聚、全身心的陪伴家人……并把这个小改变延续下去。
6. 用心去爱,积极经营亲密关系
具体的场景应用,可以参考赛利格曼给出的幸福策略,加以调整打造属于你自己的幸福行动方案。
受到了他人的帮助,感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或爱
对别人做出了善意的举动,帮助了他人,做了善事
很愉快地跟朋友在一起
品味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比如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景色,吃了美味的食物
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看电影,听音乐,画画,外出游玩等
做了对身心有益的事情,如跑步、瑜伽、冥想等。
全心全意投入到一项活动中,感觉废寝忘食
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事情
反思了一些事情,感到了自我的成长
找到了人生目标和意义,对未来充满希望
幸福是一件怎么探讨都不过分的话题,只是大多数人走错了路。
如果你感兴趣,强烈建议你读一读泰勒·本·沙哈尔的这本书。他在哈佛的公开课也值得一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