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些年常去的琅嬛书屋

作者: 半夏简居 | 来源:发表于2022-04-15 14:36 被阅读0次

文/沈周霄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在这座江南小城的街角巷陌里,见到的最多的是出租图书的小屋。这些小屋大多不大,门口常常连店名都没有,即使有也不过是用木牌抛光了漆,用墨水写上“租书”二字。店面的柜台上,往往摆着翻开的密密麻麻地记着人名、书名和日期的小簿子,涂涂改改,删删减减,一如小屋一样。而我则是这些出租屋的老顾客,一毛钱、两毛钱地租几本回去狼吞虎咽地翻阅,至今还记得的有《三侠五义》的小人书、鸟山明的《七龙珠》之类。

到了读初中的时候,租书的小屋退出了历史舞台,竟似一夜之间消失了踪影一般,整个小城再也寻不见一爿。卖各色书籍的私人书店,开始雨后春笋般地在小城开了出来,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琅嬛书屋。书屋在许多方面无法和大型的新华书店相比,从店面的大小到室内的装潢,从图书的种类到书籍的数量,但书屋却有着大型的书店不具备的亲和力。

琅嬛,传说是天帝藏书的地方;这家的书店取名琅嬛,可以想见店主人胸中的锦绣和豪气。可谁能想见,书屋的老板竟是个个头瘦瘦小小的老头,稀疏的头发,有些秃顶。我第一次去他书店的时候,他正站在高高的梯子上从书架的顶层抽取出一本重重的书。然后,他问我看什么书,他可以推荐。当时的我,并不以为然,不屑地自己走进书店的深处去挑书了。

书店,并不大,也不太小。坐落在长安中路的南端,紧邻城市的中心——步行街。两扇透明的玻璃门,让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望见店内的情形,门口常年贴着一句梵高的名言:“一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推门进去,是一条较窄的走道,走道两侧是高高的书架,中间则放着一张长台,像许多私人书店一样,不可避免地放着些畅销图书,再进去,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个回字形的店堂,面积较大,四面陈列着各种种类的图书,有旅游类、生活类、社科类……当然利润最高的教辅资料那也是有的;所幸,占绝大部分的是文史类、哲学类经典书籍。每一处书架的最下面是一组矮矮的书柜,里面放些库存,又间接供买书人坐着看书之用。

和外面热闹的马路、喧嚣的步行街不同,这里很安静,两个服务员大概也被书籍陶冶地连翻书找书都几近无声,偶尔有几个买书的小年轻聊天,也都是窃窃私语的。我被这静谧的氛围感染,宛若走进了一处远古的森林。自从发现了这家书屋后,这里就变成了我放学后的据点,不管什么天气,在我看来,这书店总是最好的去处。一首首醉人的小诗,一册册鲜艳的画册,一本本厚重的经典。在这里,我阅读了沈从文、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铁凝、叶辛、莫言、余华、余秋雨、陈世旭、王蒙、张洁、梁晓声……在这里,我认识了莱蒙托夫、蒲宁……还有济慈和惠特曼,这些充满狂想的诗句和富有思想的篇章,让我一次次沉浸其中。

每当我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时,那位我初见时对其并无好感的老板,总是坐在收银台里或站在店内走道上,始终是脸上笑眯眯的,对我以及其他许多蹭书者并不恶意。去的次数多了,似乎熟络了。聊起来,才知道,他原来是一所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因为对当时的应试教育不满才辞职出来,开了这家书屋。之后,他常常会推荐我一些作品,某某某写的书富有哲理而深入浅出,某某某写的书视野宏大而洞见高妙……结果,一读,果不其然,爱不释手。这样的次数多了,对老板的好感与日俱增,竟对蹭书不好意思起来,我也常常会把自己攒的零花钱,用来买书,初中到高中这几年间,不想竟在琅嬛书屋里买了万把块钱的书,老板,给我办了会员卡,7折,逢年过节还会寄送一些小礼品给我。

至今还记得在琅嬛书屋买的第一本书,是《梵高传》。那是本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美国现代作家欧文·斯通写的巨作。书中夹的一帧插画深深吸引了我,那是梵高的《夜空》,深蓝色的夜空和静谧的湖水,岸边彼此依偎的情侣,璀璨星点下,几艘安静的渔船……忧郁的色调,深邃的空间感,一如梵高短暂而深刻的一生,“悲伤永驻”“苦难将永不终结”,但原始的激情的生命力不会屈服。敏感的梵高在生活中屡遭挫折,他的一生(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但他对简朴真实的艺术追求却永不停止……

琅嬛书屋的生意兴隆,一直持续到2003年。等到我工作后再去书店时,书店已经从原本的一楼搬到了三楼,原先书店的门面早已被转为了品牌运动服装店。三楼的书店明显要比原先的店面小得多,而且里面很少有新书,多是一些旧书,有些书纸张已经有些发黄。书,开始论斤卖了!和老板闲聊间,老板说,网络时代,现代很多人都不看纸质书了,要看的,大部分也都去网店买了。听了老板这一番英雄气短,当时我就在想,这爿旧书店不会也快关了吧。结果,到了2007年,有一次,我再想去书屋淘书时,发现它也跟小时候的“租书屋”一样,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后来,听人说老板破产了,不再做实体书店了;不过,又有人说老板去了云南,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但,那些年我常去的琅嬛书屋终究是消失了。后来,我总是常常这样安慰自己,如果这家书店不在了,那么我至少曾经买过它的书,也不会过于遗憾。

再后来,我想通了,琅嬛书屋,其实并未消失,它只不过去完成一次短暂的旅行;在苏州的诚品书店、港城的新华书店里,我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看书时,无数次地莫名地看到了它的踪影。

相关文章

  • 散文‖那些年常去的琅嬛书屋

    文/沈周霄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在这座江南小城的街角巷陌里,见到的最多的是出租图书的...

  • 琅嬛小记

    两三日连雾雨,一夕得满湖晴。书斋里芦荟渴日,方塘边锦鲤逐阳。恰女友邀约,携手琅嬛温书。 练钢笔横横撇撇,说字声莺莺...

  • 相思

    写尽相思犹在思,纸搁如山墨倾池。 九霄梦入询天帝,琅嬛阅遍未解痴。 琅嬛:传说中天帝藏书的地方。

  • 慈禧向乔致庸借钱十万,乔给40万,事后不要一分钱,只要了四个字

    乔家要的这四个字叫做“福种琅嬛”,至今还挂在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的门上。 【福种琅嬛】 至于堂堂大清朝的老佛爷,为何会...

  • 琅嬛一梦

    他进了阁,那女子正在梳妆,对镜细细抿唇,一道偏暗也惑人的红。 似是从镜面上瞧见了他,她便回过身来,很是诧异。 “弈...

  • 琅嬛一梦 幼时赵琅

    日色缓缓黯下来,蝉声都渐渐散了,夕阳下的小院子静悄悄,赵琅伏在桌上,朱红发带低垂。 他的指尖拨弄着玉盒里那只已经不...

  • 石川河即景

    作者:琅嬛菊菊 残荷满塘心怡然, 虽败却又别样情, 一...

  • 农家书屋交友记(瑶瑶)

    我的妈妈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她很爱看书,农家书屋是她最常去的地方。受妈妈影响,农家书屋也变成了我的书屋—...

  • 书法作品

    “福种瑯嬛”即是“琅嬛福地”,“福种”即“种福”之意,琅嬛是传说中天帝用来藏书的地方。现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家大院大门...

  • 深度解读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一 写作背景 1.三味书屋的求学生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那些年常去的琅嬛书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xq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