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一位领导突然发来一个链接,问我对作者的观点怎么看。
说实话,我有点开心。不管她是为了试探我的水平,还是来了解我的心理,我都是开心的。
毕竟在我看来,这也算是一种良性的沟通。
我对这三个人都只有些微的了解,但是于丹,我买过她的一本《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她和陈果,我都转发过她们的几篇文章,比如于丹的《生命来来往往,余生并不来日方长》,也转发过陈果的,但我从没关注过咪蒙的公号,对咪蒙也是了解不多,但也看过她的致贱人系列,以及几篇读起来很痛快的文章,但后者不记得内容了,也知道她出名后一直伴随着很多争议的,但没怎么关注她,因为她的风格不是我喜欢的。
直到她因为炮制那篇《一个寒门状元之死》而被永久封号,我才知道,她的价值观被彻底否定了。
我上学期自己买课学逻辑学,课程导师特别强调,对一个表达,首先要分清观点和事实。
我觉得这篇文章观点有其可取之处,但某些也有点似是而非,整体看,他批判这三人的点,一是说学术性,一是说文章质量,一是说价值观。
这个作者的主要观点体现在第二个截图里,他认为这三个人熬的是毒鸡汤,不是鼓励读者去批判去追问社会的问题,而是循循善诱读者去遵循社会丛林法则,或去忍受、回避,自我麻痹。这是他批判的靶子。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三人的作品或表达都是作者所谓的这样的毒鸡汤吗?
据我了解的,未必。
退一步说,就算事实是这样,他所谓的批判和追问社会问题就能受到当今社会和文化界的好评吗?
不必说远的,看看崔永元老师惹下的官司以及麻烦缠身,人身安全都不保的情况,就知道了。
说远的,就说说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以批判和追问社会问题而著称的。
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貌似就是讨论,如果鲁迅先生今天还活着,他还会或者还能像他在世时那么受欢迎吗?
综上所述,我觉得,这三人熬的是不是都是毒鸡汤,是不是应该一杆子打死禁言,风头目前是这样,墙倒众人推。
但个人觉得,文化市场提供的产品总是良莠不齐的,需要批评家进行批判、梳理和推介,归根结底也还是得看大众自己的眼光,毕竟她们开始红起来,也是有其正面价值的,并不是如作者所说,是民众的坏土壤导致了她们的走红。
文化产品既然良莠不齐,就需要逻辑学专家或情感导师的梳理和筛选,民众也有选择能够安慰自己,或者寻求教导的权利。不是大家一向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吗?
鲁迅先生早在《拿来主义里》也说过,对待文化遗产,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我觉得这话,似乎也可以放在对待今天的文化产品的取舍上。
浅薄之见,贻笑大方了,不当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