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惊蛰,昨天打给妈妈的电话没接,视频也没有接通。早上吃完早饭,妈妈打了过来,闲聊几句,其实无外乎是妈妈问我是否开工,有没有好好做饭吃钣,这里冷不冷。而我更关心的是,电话线那端的妈妈,字里行间里是不是身体舒适,出门有没有做好防护,一个人有没有好好吃饭。
小的时候,总盼着长大,穿妈妈的高跟鞋,涂口红,工作赚钱随便花。而人迈向老年之后,更想做个孩子吧,越简单越好,越舒服越好,眼神里是千帆过尽的通透,言语里是万千磨难的豁达。
好友发来消息说,你的朋友圈的小短文,我追着一直看,大多是你和你的妈妈,少数是姐妹,还有朋友,这是因为什么呢?你和你的妈妈有什么特殊的故事吗?末了,加了一句“很喜欢你字里行间的娓娓道来,温情尽显。”
是啊,为什么呢?上学时,我是一个被老师夸奖的学生,作文被当范文也是常事,只是从来没有想过以文字为生。当时最好的闺蜜冬,在我们分开后,一直书信来往,她说喜欢和我聊天,愿意看我用文字写下来的各种情感和日常,当然也有生气、不解、迷茫。
后来,有一段时间记日记流水。没有目的,只是记录彼时的心情和情绪,也有一些想记住的事。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无法记住所有的事,而文字,是不错的记录方式。
时隔几年,重新提笔,一是因为生命中有了些许故事和经历,二是因为经历了亲人的去世,想要倾诉的愿望日益增强,便一直一直这样写了下来。
不太去写爸爸。不是没有可写的,是不敢,因为,这堂面对死亡的功课,我尚未及格。
我站在旁观的角度,以肉眼可见的真实,记录着妈妈在爸爸走了之后的变化,也想记录下来那些我们和妈妈一起成长的事,一起经历的情感起伏。除了文字,还有影像。
记得看过一部短剧,剧中有一句,印象特别深,剧中的爸爸说“所有的感情走到最后,都是一个屋檐下日积月累的恩重如山。”不夸张地说,当时看到这里时,我正好经历着人生的低谷期。我在朋友圈里记下了这句话,父女、母女、姐妹,夫妻,皆如是。
妈妈爱我如宝,我亦,宠她如孩子。所以,我的笔下,大多是我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