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你有没有因为别人的看法和眼光放弃过什么?在你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说说我自己的经历。
我出生在湖北黄冈,17岁的时候我在当时县里的重点高中上高三。不是说黄冈有多么了不起,能出多少学霸,但是至少我生活的环境一向是很重视教育的。于是,到了高三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开始对着成绩还不错的我旁敲侧击要好好努力。他们从没有直接提过“要考重本”之类的话,但也有意无意地给我暗示。遗憾的是,最后我的分数甚至连当时湖北省一本的线都没有达到,于是最后我面临着不甘心地去读大学和带着复读生的名头去复读的压力。复读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然而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是我读大学的第三年了。
高三班主任说,如果复读的话我考上重本的机会很大,但是那也只是可能不是吗?失败了之后呢?甚至有可能比现在考得更差,然后我要怎么办,是第三年继续考还是委屈一下,还是干脆不读了?我承认当时因为恐惧,我最终屈服于了自己的高考成绩,我甚至在看到高中复读的那些同学第二年还没考好时,有些窃喜,有些邪恶吧。但是,大约就是这种想法,让我在潜意识里自我肯定,让我熬过了大学的前两年。四年之后的今天回头去看,高三犹豫时,内心的恐惧更多的不是来自于自己前途未卜,而是害怕被嘲笑。因为复读在当时我们村里和学校里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情。
四年之后报考研究生,我再次面临了及其相似的境况。我初试只高出报考院校复试院线1分,当时其实潜意识觉得这是老天给的机会。我其实很想说“天道好轮回”,当时面临的选择就是也许“调剂到一个相对还可以的学校”,也许“没书读,二战”,也许“侥幸录取”。二战和干脆不战了意味在某些人心中将彻底成为失败者。当然我不是说要谁看得起,但是这场考试对于大学四年考试没出过差错的我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而我,不想丢脸。稳妥来说,调剂是最佳选择,这个我心里比谁都清楚。
然而不知道是大学的四年改变了我哪里,第二次面临这种尴尬的选择时,我的内心反倒异常平静和坚定,甚至有些坦然。我拼命地在知乎上翻找考研复试逆袭的帖子给自己打气,在看不下去书的时候狂背自己的自我介绍让自己平静。面试的前一天晚上,我跟老妈吃夜宵吃到接近一点,妈妈说我心大,只有我自己知道熬过第一天笔试的时候我已经做到能坦然面对结果了。结果是奇迹真的发生了。
我举这两个例子的原因是想说如果当时我没有管那些七七八八的所谓“别人的看法”,也许我现在还在某所大学读着我的高三;如果当时我连读书都还要考虑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也许我现在得到的是调剂后的某大学的录取名单。不是说这结果不好,但它不是我想要的。
我觉得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人变化最多的反而是自己拥有的勇气。普遍来说年长的人拥有更多的经验和自己做事的规则,却唯独少了年轻人愿意不顾一切的拼劲。如果一个20岁的人一开始就活得谨慎,中庸,甚至更直白地来说——像个中年人,那他的人生大概也少了点乐趣吧。有人说成熟的人会掂量得失再决定,只有毛头小孩才会凭一时冲动和一腔热血去做事。但是有的时候我情愿不那么理性,带着一腔热血去做点什么事。
我觉得成长最直接的变化不是我们变得成熟圆滑,不是开始包容不同的价值观,而是变得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更倾向去关照自己的内心,呵护自己。因为开始试着了解自己,所以开始热爱这个世界。
所以,如果决定了要做什么事就去做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这样,即使失败你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