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344468/4fe9e14bb303f892.jpg)
你只是换了一个场景,面对了不同的怪而已。- L小姐
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人生,就是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区别在于,有人是在真实的世界里游戏,有人是在虚拟的世界里游戏。
某种程度来说,不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两种游戏带来的兴奋感不相上下,都很让人上头、欲罢不能。
01
感官上,现实与虚拟是雷同的
我对游戏不感兴趣,但也接触过,接触不是因为喜欢,而是被动选择。多年前做了一场手术,来修复我的掌腕关节。原计划是用人工骨头替换的,结果手术过程中发现坏死的面积过大,严重程度比预期高出很多,医生临时决定从我胯骨上取骨头,我的家人被紧急通知,并含泪签了协议,那场手术进行了十个小时。这些都是在我昏迷中进行的,我完全不知情,是后来才知道的。
两只手都被打上了石膏,胯骨又拿掉了一大块骨头,我的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又回到了婴儿时期,需要家人照顾。那几个月我什么都做不了,看书、追剧,为了打发时间,尝试着做些别的,就玩了摩尔庄园、奥比岛。
翻书、敲键盘全靠一指神功,因为只有中指露出来一点点,吃力但可以完成这些动作。
我比较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游戏上瘾,虚拟世界可以满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取得的东西,物质上、精神上、心理上。
但其实,如果我们能有虚拟世界中打游戏的专注、痴迷、沉浸,还有什么事是在现实世界中做不成的呢?你只是换了一个场景,面对了不同的怪而已。
游戏中,需要日复一日不断地完成任务,积累经验值,完成任务就能获得积分或者游戏币;现实中,也是一样的,需要日复一日地完成任务,做好每一件小事,夯实基础,完成任务获得的是什么?如果你是学生,可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如果你是职场人士,可能获得不错的薪水、甚至奖金,如果你是科研人员,可能是一项成果的问世。
如果要让游戏更精彩,还需要道具、装备、魔法,并努力不断地升级,因为级别越高,场景更丰富、多元,挑战也就越大,体验感就越刺激。
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如果要让人生更精彩,也需要道具、装备、魔法,与游戏中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具可能是我们的工作经验、生活阅历;装备可能是金钱,比如收入、储蓄;魔法可能是智慧,虽然不会马上变出东西来,但可以用工作经验、生活阅历、金钱,去实现自己想要的一切。
盖一个房子、添置家具,完成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些在游戏中能实现的东西,在现实中一样可以实现。
你可能会说:“哎呀,现实中太多阻碍、太多困难,游戏中没有。”
真的是这样吗?
刚开始玩的时候,是不是还没搞清楚状况,就死了,不是一遍又一遍的重来么,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也要过了这一关。可以问问自己,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曾为了一件事这样过?我并不提倡大家不吃饭、不睡觉,这不健康,想表达的是,我们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拥有像在虚拟世界中玩游戏的那股劲儿?
游戏中上瘾、上头的刺激感,现实中一样有,可能有人很难理解这是一种什么体验。就像打游戏一样,到了某些级别才能体会到的愉悦感,在低级别是体会不到的;那么,现实中,你想要一览众山小,就必须到达山顶才能感受。山中腰不但拥挤、视野也不开阔。
如果你有游戏软件,可以看一下自己每天花在上面的时间是多少?游戏是否是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做的事,不曾间断?假如,我们用这些热情、毅力、时间,在现实世界中做一件事呢,也许你会颠覆你自己。
02
体验上,现实与虚拟是相反的
如果需要具体解释一下,大家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更直观。虽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存在很多局限,但在一般情况下,能说明一些现象和问题。
1,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2,安全需要(safety needs):人们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例子: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4,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马斯洛分为两类(一) 尊重自己(尊严、成就、掌握、独立)和(二) 对他人的名誉或尊重(例如地位、威望)。
5,认知需求(cognitive needs):知识和理解、好奇心、探索、意义和可预测性需求。(马斯洛,1970a)
6,审美需求(aesthetic needs):欣赏和寻找美,平衡,形式等。(马斯洛,1970a)
7,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 -actualization needs):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者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8,超越需要(transcendence needs):一个人的动机是超越个人自我的价值观。
为什么我持续几个月每天都玩游戏,说停止马上就能停止,也不会再去碰触?因为现实中有更好玩的事情等着我去体验。前面已经交代了,玩游戏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不让自己无聊,我不可能一整天时间都用来看书,大脑会抗议。
游戏中能实现的体验,现实中都能体验,但现实中能体验的,游戏中给不了。我的需求在虚拟中无法实现,只有在现实中,才能满足。
如果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最低需求到最高层级的顺序来,前六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某种“虚幻”的满足,最后两种,一定无法在虚拟中完成。起初,我是按惯性这样推理的,但当我继续一条一条阐述时,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
写到这里时,让我惊喜地发现,现实和虚拟竟然是相反的,就像镜子一样,虽然看到的是一模一样的画面,但方位完全是反的。
现实中最高级别的需求,在虚拟中一样可以实现;现实中最低级别的需求,反而在虚拟中无法实现。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个现象呀,实在太让人兴奋了!
1,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需要中最重要,最有力量。
这些,没有一样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现。
3,归属和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例子: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这一点,无法在虚拟中实现,我的意思是,真正的实现。没错,技术可以让人有虚拟的恋人,未来现实世界中也会出现真正的机器人,具备人的意识,但是,如之前的文章提到的,这取决于各人的人生观,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与机器人为伴。
4,5,6,7,8,都可以在虚拟中实现,在这里,虚拟世界也可以理解为精神世界。
想要强调的是,7,8,是需要再次回到现实中来落地的,否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实现价值、超越价值,毕竟,我们再怎么有价值,也需要进入到社会中,才有办法回馈社会。社会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拟的。
03
几个小小的验证
第一个验证,什么是文明?
《什么是文明?》提到:
自我固然重要,但要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是要回到集体来体现的。所以真正的文明,应该是个体拥有脱离集体的权力,以及,个体随时能够回归集体的能力。
前者是表象,后者是本质。
第二个验证,生活需要做减法。
作为一个人类,如果只是想在现实中生存,只需要1,想要生活得稍微温暖一点,需要2和3。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提到:
如果我们被过度满足,唯一能够破解的做法就是,刻意去创造未被满足的那个空间。
第三个验证: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勇攀高峰。
《人生,有意义吗?》提到:
有平凡人生的意义,也有理想主义的意义,成为哪一种,取决于自己的人生观。
拥有不同人生观的人不要互相对峙。如果你持平凡人生的人生观,愿意成为宇宙的背景色,没有问题,请不要抨击那些愿意努力拼搏,想要做出一些贡献的人;如果你持理想主义的人生观,请不要俯视或看轻那些想要过平淡生活的人。
理想主义者是少数,也许经常会觉得孤立无援,你可以去找同样人生观的人一起上路、互相支持。
第四个验证,《内求与外求》都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现实世界中,需要物质的、身心的,也需要精神的。
精神是“内求”,内求是向上的,与宇宙连接;物质、身心是“外求”,外求是向下的,与大地连接。一个能量通畅的人,应该立足于天地之间,汲取各方精华。既可以眼望星空,又可以脚踏实地。
04
总结
别忘了我们今天的主题,人生是一场游戏。
他人选择什么样的游戏场景,早就入局了。不同的时空,无法对调、互换。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场景打理好,不断添置设备、道具、拥有更多魔法,让自己去享受极致的生命体验。
谁的游戏更精彩?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没有人可以感受他人的感受,因为你不是他人,他人不是你。
来吧,一起游戏人生吧。
你的游戏场景是怎样的?欢迎来和L小姐探讨交流~
-THE END-
L小姐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