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总体来看,我们中小学课业负担存在着结构失衡的问题,现在国家提倡的双减政策,一定程度上有缓解这份失衡,但这些没有竞赛、曾经边缘化的课程,在现实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实施难度,这就需要从教师的培养、学校的重视上来进行建设了。
作为一门国家课程,不仅要有专业的指导,还要建立课程规范,必须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基本的规范,明确课程设置及其建设标准,加强宏观指导和基本规范的管理。
因为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明确了“课程目标”,明确了重大主题教育内容,加强对地方、学校的必要指导,才能确保课程真正落地。
因为规定了开设年级和每周基本课时数,确保它的必修性质和其他法定属性,就能有效防止这个科目被挤占、取消;因为有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那在活动设计、实施和评价的饿时候就有了基本依据;因为有在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推荐,就能对活动的开展有确切的方向……
有了大局上的统一规范,地方上也有”统筹管理和指导“的职能,具体任务包括:进行教师的指导培训,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网络资源、硬件设施、实践基地建设、活动工具支持……),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督查等。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学校和教师以支持,再辅以“绩效考核”为锤手,就更便于地方对这一课程的“统筹管理和指导”了。
学校是课程组织实施的主体,要有实施的总体规划,有实施的人员和途径,能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具体的内容开发,各校可以各不相同,有充分的自主创造空间。
与其他课程想比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难度极大,单靠某一所学校的力量是难以做到的,要与社会各部门、机构和人员相联系、合作,在全社会争取到支持,才能更好的落实它的实践与活动。
国家统筹,重在明确总体要求、基本目标、核心内容和保障措施等,有了基本规范,这个课程才有了承重墙,才有了框架;地方重在规划管理和指导,按照国家的基本要求,把校内外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必要基础搭建好,形成主体;至于“大楼”的建设施工、内部装修,就是各学校自己的发挥了。
由于各学校的学生发展、办学特色、周边资源等都不一样,所以“装修”出来的课程也各不相同、千差万别了。从我们市内的展示汇报来看,基本上能做到“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综合实践的魅力,就是这么无穷大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