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主题心理营]《破茧原生家庭》12期D11 自我分化202008

[主题心理营]《破茧原生家庭》12期D11 自我分化202008

作者: 新的遇见 | 来源:发表于2020-08-29 22:33 被阅读0次

    今天的课程是引导大家如何跟原生家庭分离,实现内心的成长。无论原生家庭是美满还是有缺失的,人的成长终究是要实现分离的。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中,对于以分离促成长这个导向是共同的。即便是满足度高的早期教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主张给与适度挫折的,否则孩子总是会留在全能自恋的夸大自体的婴儿状态,长成一个巨婴。
    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在亲密关系中加入界限很重要。下面转载和编辑一些家庭治疗中有关自我分化和三角化等概念。

    一、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也称为自我分辨、自我辨别,是由家庭治疗的代表人物鲍恩提出的,是鲍恩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依照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可以从内心分化层面与人际关系分化层面来界定自我分化。在内心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的能力,即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个体是受理智还是受情绪支配的能力。在人际关系层面上,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的能力。

    自我分化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自我与他人的分化,另一个是分辨理智过程和感受过程,即情绪与认知的分化。自我分化的核心是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一个健康的人能够不断地与父母进行情绪上的分离,鲍恩用“未解决的情绪依恋”来形容亲子之间的那种紧密的、完全共存的无法分离的低分化的依恋状态,这种依恋状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父母自己及其家庭遗传的未解决的依恋程度;(2)父母在婚姻中造就的依恋方式和行为;(3)父母和家庭在生活中关键时期和体验的焦虑程度,以及对焦虑的解决方式和处理方式。

    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够维持独立自主与情感连结的平衡。他们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一个清晰的自我感,能够处理好“我”的位置,面对压力时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去迎合他人的期望。因此,这样的个体在与人相处时能保持灵活的距离,能分化情绪和理智,坚持自己不被别人的感受所控制。

    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其行为只能依据情绪反应,容易依赖他人,容易产生融合状态,在处理问题时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尤其当面临压力时,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可能会采取两种极端的适应模式:一是回避他人,以避免因害怕失去自主性而产生的焦虑感;另一种是通过亲近、依赖他人,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二、三角关系和三角化

    在家庭中,未分化成分过多或分化程度不高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三角关系。三角关系是指家庭中如果有两个人之间产生了紧张,他们会把第三个人扯进来以稀释这个紧张和焦虑。三角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情绪系统产生的焦虑。三角是由三个“两人关系”组成的,它是一个移动的联盟和反应的过程。

    Bowen认为在家庭中出现紧张的时候,那个最缺乏分化能力的人最容易被扯进来缓解紧张。并且三角关系不限于家庭,朋友、亲戚和治疗师都会被带入矛盾。在压力存在时,家庭越大,其中就有越多的内部三角;一个问题会涉及多个三角,家庭成员也越来越卷入矛盾。这是因为当焦虑驱动的三角关系特别强烈时,三角运动会以连锁的方式将其他三角牵涉进来。

    有些时候,三角可以缓解焦虑。但是,第三个人的加入也不是总会减少家庭中的压力,压力减少与否和这些人的分化力有关系。一个人的分化水平越高,就越能很好地控制焦虑,而不受三角过程的制约和驱使。但焦虑太高的时候,任何人或任何人群都会启动三角关系。

    通俗且具体一点说,三角关系是指沟通的过程中,借用第三方的力量,理论和观点来支持自己的看法,来达到和对方沟通的目的。它从另外的一个层面造成了沟通的间接性,进而形成了一些问题。三角化指的是三角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把一定的三角关系固定和稳定化,形成了一个三角的沟通方式,三角化的破坏性有时候会被掩盖,但是它的破坏性是永远存在的。

    “你妈妈总是迟到”。从这个抱怨中你能够明确的感觉到三角关系的存在,爸爸把和妈妈的直接沟通的变成了由孩子转达的抱怨,并不能起到改变妈妈行为的作用,有时候还会成为其他问题的来源。

    “你去和你爸爸说:……”这样的话是在呈现出来一个三角化的沟通模式,这个模式后面也许能够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沟通不良的的家庭关系。

    在三角关系和三角化中,那个后来成为沟通障碍的一个角,也许是人,也许是一个特殊的不合理的认知,也许是来自于延伸家庭的一个家庭规则,这些都可能是构成三角关系中的一角。

    Bowen认为婚姻是三角的一个边,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情感过程稳定必须要每个成员都有分化力。因为普遍存在分化力低,家庭大多都要产生矛盾。

    人们倾向于选择分化力相近的人结婚。如果两个分化力低的人结婚,就很容易出现融合,而且有孩子后也是一样。他们会把压力投射给孩子,这就是家庭投射过程。一对夫妻的孩子的分化水平可以高于夫妻双方,这主要取决于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多长时间是处于父母关系的成熟期,有多长时期是处于父母关系的不成熟期。那些完全摆脱父母的“未解决的情感依恋”的孩子就会有很高的分化水平。

    一般来说孩子在情绪上接触父母越多,代表他对感受和理智的分化力越低,他和家庭分离的困难越大。家庭投射多少压力取决于父母的分化水平以及压力有多大。未分化程度越高,夫妻的依恋程度也越高,依恋程度高的夫妻关系中彼此所拥有的自我很少,彼此对对方的需求也很高,由于这样的融合,这对夫妻自然也就不能忍受差异,但差异出现时,情绪系统的焦虑就增加。

    三、分化不足导致的关系问题

    一对夫妻的分化水平和焦虑程度共同决定了一个界限,一旦超出这个界限,就会出现关系中的症状。夫妻关系焦虑引起了融合,融合的夫妻每个人都出现一个假自我和对方交往,使婚姻不稳定,最终会引起家庭中关系症状的出现,症状主要有四大组:

    (1)情感疏远:这是关系焦虑早期和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沉默,身体接触减少,对对方不感兴趣,有成见,甚至可能有一方出现抑郁症的表现。这是其中一方会努力把另一方拉回来,如果不成功的话,远的那一方会走的更远,而另一方会进一步努力,就这样成为追求和疏远的循环。

    (2)冲突:它可能发生于情感疏远的循环中,或单独发生。包括从小吵小闹到大打出手的各种形式。每个人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配偶是错的,毫无顾虑地指责对方的种种毛病,即便这些“毛病”在以前正是他(她)所喜爱的。冲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依恋,每个人都义愤填膺、气急败坏地告诉对方她(他)是如何破坏依恋以及要改进这种情况需要做些什么。

    (3)配偶功能转换:这种情况往往是夫妻中有一方首先出现了能力障碍。于是另一方倾向于掌握全局和照顾对方,而另一方成为让步方。照顾方会逐渐扩大照顾的范围,让步方则更加的虚弱。如果时间够长的话,让步方的身体和情绪容易发生障碍,变得无助和放任。照顾方则精疲力竭,不堪重负。这时候容易出现暴力的突然爆发,这可能是在焦虑程度过高以及过于负责的人处于崩溃临界点的时候,也可能是在能力高的人感到没有得到回报或对方背叛了自己的时候,或者是在能力低的人感到自己被压制或被欺骗的时候。

    (4)两个关系系统扩展为三人关系系统。这种过程其实就是三角化。父母的焦虑的焦点转移到某个孩子身上。问题往往始于妈妈,她强烈地认同孩子,把自己的焦虑归结为对孩子的关心。父亲这时候或者是忍受这种忧虑,或者把母子送到精神病院。这样使自己从夫妻俩逐渐增加的焦虑中相对得到解脱。通常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平静的,而孩子经常发生的精神病症状似乎是要证明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程度。

    Bowen认为,这些症状是条件适宜时就会自动出现的心理机制,症状起到了吸收、调控和解决一定程度的焦虑和释放情绪系统中多余焦虑的作用。系统中一小部分被损害,其实是起到了维持家庭整体功能的作用。症状存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焦虑的性质和程度。所有家庭最终都会出现症状,只不过是数量、时间、程度有些不同罢了。

    当儿童在进入家庭接受了太多的压力时,他们就会试图和家庭分离,这就是Bowen说的情绪隔离。青少年会离开家庭,去上大学或者跑掉。年纪小一些的儿童则会在情绪上和家庭分离。他们和父母的接触变得简单和表面化。一般来说,焦虑的水平越高,情绪依赖性越强,儿童越容易产生情绪隔离。情绪隔离是极端的情感疏远,这种隔离可以是现实的距离也可以是内心的甚至是生理机制以避免与他人接触。

    一个从小用情绪会离来解决对父母依恋的人也可能用隔离来解决对配偶的强烈依恋。不仅如此,这个分化水平低的孩子成人后会找和他分化力相近的人互相结婚,把压力和分化力的缺乏也投射给下一代。所以Bowen在做家庭治疗时不仅关注现在的家庭,还注意他们的祖辈。这就是多代传递过程,指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对一个家庭的心理病理有影响。同时,年长的兄姐对弟妹会有影响。夫妻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对他们做父母的方式有影响。但Bowen更重视一个人在兄弟姐妹中的行为方式,他认为这将影响到他如何做父母。

    替罪羊和亲职化

    替罪羊是三角化问题的一种形式,家庭成员都需要孩子,都想和孩子结盟以对抗另一方。从在这种“变态”需求中的孩子经常处于分裂与困惑中,常常要牺牲自我。小孩子无法行使成人常用的一些防御策略也无法寻求有效的帮助,所以这种家庭中会出现躯体化症状,行为问题,各种适应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亲职化是指当父母功能不足的时候,孩子需要充当小大人,反过来成为父母情感上、甚至功能上的照料者和跨代角色上的替代。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儿童会出现很多问题就与亲职化有关。比如孩子介入父母的关系,用各种方式希望消除父母之间的冲突;在单亲家庭中,孩子要承担缺失的父母一方的角色去在情感上照顾另外一方,成为小丈夫、小妻子,等等。躯体上孩子不可能提前进入成人状态,因此,只有通过情绪、心理状态提前达到完成这个任务。

    四、总结

    以家庭的视角来讲解自我分化对于来访者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领悟会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中国家庭、中国教育,三角化(家庭成员的紧密与疏离同时存在)现象比较普遍,而学生又一心扑在应试教育的题海中,进入大学以后就会出现没有目标,不知所以,茫然、颓废、懊恼、抑郁等情形状态。学生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去哪里,自己要干什么。出现了自我认同危机,而自我之所以无法认同,就在于自我没有从家庭中分化出来。之前的很多目标都是父母的,没有了这个目标就无法爱自己,悦纳自己。我们的很多孩子,从来不知道父母是怎么相爱,现在他们感情怎么样,他们的朋友关系如何?在大学里不管是荣是辱都是你一个承担。

    怎么样做呢?对于青年人,有几个小建议

    (1)发展同学友谊,同性、异性
    (2)尝试亲密关系-恋爱,从恋爱中学习成年人的爱和责任
    (3)多读书:书籍给你独立的思考,培养你独立的人格,增进你的自我认同。
    (4)参加青年组织,承担责任,多去传播爱。
    (5)多去了解父母的情感需要,分享他们的喜悦、困难和担心。(这里跟以孩子的心态卷入不同,是成年人的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主题心理营]《破茧原生家庭》12期D11 自我分化20200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fs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