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文 刘俊芳)
咨询师荣伟玲说“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溺爱有很多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说起溺爱,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溺爱型的妈妈,因为我清楚地明白,溺爱孩子不好。可现在我不得不承认我就是一个溺爱型的妈妈。
我曾有过和书中提到的咨询师荣伟玲老师一样的经历。我喜欢吃蛋糕,所以很多次给孩子买蛋糕,有时候是主动提出来要买的。而每次买,好像都会倾向买我喜欢吃的味道。还有一次,好像是三八妇女节那天,我特别想吃个蛋糕,竟然就给自己买了一个小蛋糕,美其名曰和孩子分享的。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这是买给我“内在的小孩”吃的。
(回想我的童年,那个年代缺吃少穿,尽管我是家里第一个孩子,但好像是因为是女孩子,在吃方面从来没有被满足过。我记的最清楚的一件事是,那时候我们是大家庭,十多口人,吃一顿炒馒头是很奢侈的,能吃上炒馒头的只有我的爸爸,偶尔小叔叔会偷偷地先吃一点。我怯生生的打开锅盖想看看有没有留下一个馒头丁时,锅里总是空空如也。这样的记忆是不是意味着什么?)
孩子是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表现出来的无数次的“倔脾气”应该都是向我宣告“我就是我,我有我的思想,我有我的主意!”还好,我能从书中不断学习,不断修正自己,避免更大的错误!
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是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的,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孩子不同方式的爱。帮助孩子成为自爱、爱他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有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很多时候我说孩子不听话,太犟了。原因很可能是我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不情愿接受,才用“犟”来反抗。为什么孩子会大喊大叫?那是因为我曾朝她大喊大叫。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