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虽然说的是学琴,其实我的意思是包含了琴棋书画之类的很广泛的东西,有点儿类似于“游于艺”所说的“艺”。
对我个人来说:是要学的。
当然不一定是琴,实际上也真没学琴。但我学其他的,武艺、下棋、写字儿画画儿都很喜欢,当然啦,也都不上档次。
但我并不为自己水平低而感到失望和焦虑,因为我并不靠他们来谋生,而是通过它们跟自己的对话,进而求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艺”,看繁体字,最初的意思应该是种地,至少是“园艺”吧,后来意思就广了,到了孔子说“游于艺”的时候,已经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了。据夫子的意见,当然“游于艺”并不是发展这些业余爱好来消遣,目的还是体会天道,但天道玄远,就学习体会圣人的言行(德的具体表现),圣人言行内化于心(仁),在生活中实践(游于艺)。
《阴符经》劈头就是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个很难做到,孔夫子给出了上述路径,到最后就是“游于艺”;然后再返回去,在“游于艺”的过程中,跟自己的心对话,比照圣人言行,看看是否慢慢接近天道。
如此看来,练不成“十级”的指法技巧仍然可以跟自己对话。听说古琴的音量一般都比现在要小,可能也不太需要别人听,“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不需有人,只对明月。
图:吹了一个大肥皂泡儿,再不快看就没了弹琴如此,其他亦如是。
拿文学来说吧,钱穆先生说“西方文学主要在通俗,得群众之好;中国文学贵自抒己情,以待知者知,此亦其一异。”中国人行文作诗,重在“言志”,自己跟自己对话。言志之余,当然也有点儿小小的期待,但不需要人人喊好儿,有知音就好,不过也不那么强求。有最好,没有也可,当时没有,后世出现也不错,司马迁写《史记》,要“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就是希望后世能有知音。
就像咱们的爱好是写文儿,即便当时没人看到,也还可以等着,说不准啥时候就会有人看到咱们文章并点赞。要是喜欢制作“冰雕”和“沙画”,若知音不能及时来欣赏,很快就没了。弹琴,就更不用说了,要是当时没听到,就随风去了,就像它从来没有出现过。但就其与自己对话的根本作用而言,似乎没多大区别。
轻而扬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