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卖出行为偏差
如果手里有一只盈利、一直亏损的股票,必须变现其中一只的话,你会怎么操作?从统计数据上看,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保留亏损的股票,这个现象叫“”处置效应“,人对收益和损失的风险偏好不同,盈利时讨厌风险,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或许亏的钱在未来还能涨回来。但在实践中,学者通过对10000个账户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被卖出的股票仍然在盈利,而留在手中的股票仍然亏损。
这种处置效应造成了投资行业中的一个悖论:基金管理者会一直致力于做高基金净值吗?恐怕不见得,如果基金业绩做的越好,投资者的盈利水平到了他的预期,那么他很可能止盈赎回,业绩越好越赎回;反之,净值下跌,虽然心里不痛快却不舍得赎回,非得等着它回本。这样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基金管理者无心专注于投资,而是曲意迎合投资者的这种心态。
那克服处置效应,是不是就应该售亏持盈了呢?也不对。以盈亏决策持有或出售哪只股票,都是“向回看”,即以成本参考点来决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向前看”,向未来看,选择未来预期收益低的那只股票来出售。
2.买入行为偏差
关于买入行为偏差,陆蓉老师提到很多,包括“追涨”、“有限关注”、“倾向于重复投资同一只股票”等,我比较深有体会的是“摊薄成本”。我们常常在股票价格下跌时补仓,心理上感觉成本在不断降低。我手上持有四只基金,其中一只盈利能力差,亏损率一度逼近30%。我总是盯着这只基金的净值与成本价之间的差额,当净值有较大幅度下降时便加仓,看着加权成本又低了些心里感觉欣慰。但是净值并没有多少起色,亏损比例还是维持在25%左右。这就是陆蓉老师解释的狭隘框架和参考点效应造成的,总是“往回看”,越跌越买的行为偏差。
总结一下,不论是买入还是卖出行为偏差,关键是“向前看”、“向外看”,要有全局观,不要用过去来设置参考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