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野生长 | 有关约读社的一些思考与表达

在野生长 | 有关约读社的一些思考与表达

作者: 北小野 | 来源:发表于2016-10-24 14:01 被阅读24次
    有关约读社的一些思考与表达

    可参见微信文章链接:约读四问

    约读社走过了十二期,似乎步子跨了大一点,或者说约读社的成长速度,大大超出了我们所能控制的范围。太快了很容易走不长,因此我们决定停下来,回头看看走过的百日时光,想想自己的初心,然后再继续上路。

    这篇文章是自己对于约读社的一些思考。比如约读社的初心是什么?为什么叫约读社?约读社到底要表达什么或者实现怎么样的诉求?等等问题都是我想深究的。

    这篇文章先简单列出一些问题的初步答案。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你也希望为约读社的发展提供想法和支持,那我们可以线上微信聊聊,或者线下约着喝杯咖啡说。

    现在问题来了,约吗?



    第一问:如果阅读是拿起书本,那么放下书本是什么?

    漏斗模型

    起初是一个input的行为.


    拿起书本的我们多数是为了阅读。在我看来阅读是性价比最高的行为,通过一本书就可获知很多前人经历的经验或者思索的过程。

    接着便是一个thinkput的行为。

    但那些只是前人的,在阅读的我们是一个被动的摄入过程,如果阅读时候不思考的话。因此思考成为了阅读中以及阅读后一个很重要的行为。所有的动词,都将走向一个名词。思考的归宿便应该是个人的沉淀。合上书本后的思考,才是将从书本中获知的观点内化成自己见解的过程,变成自我认知沉淀在深深的脑海里

    最后便是一个output的行为。

    关在斗室,点亮孤灯的孤读,尽管可遨游在私密的心灵世界,但却依赖于个人的慧根。但两个人的共读、或者多个人的约读,就不同了。这种在互相交流中分享彼此见解和观点,填补各自空白和无知的约读,才能体会豁然开朗的喜悦。

    为了与书友畅谈各自捕捉到的神韵,就需要我们更好地呈现阅读之后的习得,这便是输出的重要性。文字、图画、声音或者行动是我们输出可以采用的载体;文章、画纸、电台、策展等等是我们输出可以采用的容器。这一切的载体和容器,多样化的存在不过是相。背后的体是我们将如何将观点从自己这里传递到对方的心中。不仅仅是让对方听见或者看见,而是让对方用心看见。

    因此在我看来。“input、thinkput、output”是知识或者信息流经我们的一个基本的过程;我们需要通过阅读看见世界;也需要思考去看见自己;最后向世界呈现自己。

    先做一个“Reader”

    看我们喜欢的文字,读我们想读的书,并且知道我们的阅读是为了什么?是把阅读当做正餐,还是甜点?

    再做一个”Thinker”

    或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所看到的观点,或是用思维导图重构书籍的结构,或是思索自我观点与书中观点的差异。

    这一切都在强调着“是我在读书,在读书中要找我”。是当下的我一边思考着一边看着书,然后学以致用,或是知以致行,最后达到知行合一。

    最后做一个“Doer”

    或是用笔书写,或是画笔涂抹,或是策展活动等等。一切所得用行动呈现出来才是最好的学习。既是对自己所学所想的检验,也是实现将自己所得输出给其他人。这就是”你的输出就是别人的输出“的含义所在

    从”Reader-Thinker-Doer"的转变就是“从一个简单的输入者转变成一个有价值输出者”的过程。

    综上所述。拿起书本是Reader,放下书本则是Doer。



    第二问:你们眼中的约读社是什么?

    约读社拆解


    缘起:


    说到约读社是什么?或许从起名谈起。但其实这个名字真的是来自当时的灵光一闪,毫无预设的名字。但在后面几期的约读之中,才慢慢感知到这个名字存在的价值,这个价值就体现在每一个书友那里。

    从2011年-2013年的三年里,北野个人参加过学校社团、TEDx、公益组织、各种读书会等多种组织,也见识了不同类型的读书会诸如”欢乐书虫部落“、“三人读书会”等,有的是在推广阅读的习惯,有的是知己好友深度阅读的讨论与探讨。

    只身前来广州工作的我,在处理好工作与生活平衡之后,开始重拾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心目中的读书会,找寻那一帮与自己一样,喜爱阅读与思考,同时也热衷交流与分享的同路人。

    于是乎,在2014年8月1日,就有了约读社第一期的活动。

    在我看来。约读社可以拆为”约“、”读“、”社“三个字来解读的。

    其一:约读社的"约”

    尽管自己也是享受独读乐趣的,但也期待在与伙伴共读中见识更多的不一样、看见不一样的世界,同时体会到思维碰撞、观点分享的乐趣。故约就是书友与书友相约。这里的书友是指那些喜欢阅读热爱思考的书友,在他们身上呈现着爱学习和爱分享的字眼。

    每一次他们来到约读社,不仅仅带着阅读已就的满足感,还带着思考已成的沉淀和疑惑,并且期待着在约读社的平台,获知不一样的呈现和表达,完成一次心与心交流的输出。

    约于是乎就有了不同形式。

    可以是两个人相约,一杯咖啡一本书,通过书籍实现两个书友世界的交叉重叠。或许这里的输出是和“大爷手札”一样的存在。

    可以是六个人相约,共同阅读一本书,通过阅读中的观点探讨和阅读后的分享呈现,来更深层次的进入书籍的世界。或者这里的输出是各个小组在约读社活动中同台展示。

    可以是很多人相约,围绕某一个话题,或是深度的探求思辨的乐趣,或是在广度中寻求小而美的共鸣之乐。这便是每一期策展团队的诉求,将自己阅读之后的感悟,通通融合进一次又一次约读中,期待在抖包袱中与大家体验别样的阅读乐趣。

    其二:约读社的"读”

    读是一个动词。提到阅读,大家自然而然便会想到“书本”。在我看来书本是阅读的宾语之一,还可以有其他形式的宾语。用桃子的话来说,宾语具体呈现的只不过是相,真正的体是”读“这个动词。

    可以阅读书籍,在书的世界中与书友驰骋,互相交流看书所得,这便是阅读之后的约读。在彼此互相讨论和表达中,完成书籍的再次阅读,更深层次或者更广尺度的阅读。即实现了从一个简单的输入者到一个深度输入者的转变。

    可以阅读输出,你可以用不同的载体和容器来呈现自己的沉淀和所得,而相约的书友便可以从这些呈现中获得一种交流,进而被唤起一种思考。即实现了从一个人的输出到一个人的输入过程。

    可以阅读城市、可以阅读历史......等等。

    其三:约读社的"社”

    这个社指的便是社群。一个抱有同一种信念和价值观的书友所形成的部落。这个部落的名字叫做“约读社”。

    在这里,我们期待每一个书友都能够实现联结,获得一对一的强链接,以及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办的约读会不仅仅是希望大家来听来玩,还希望大家留下来。

    在这里,希望约读社成为每个人自己的约读社。每个人都主动参与约读,或是约书友在咖啡馆聊天交流、或是约书友找一家书店坐下共同阅读、或是周末约着一同前往约读社活动所在。

    在这里,需要我们共建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因为共同的价值观走到一起,但只有我们尽可能把我们的价值观呈现出来,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朋友来到约读社。

    在这里,期待能够给每个人带来温度,带来认可。我们期待这里的交流能够给每一个书友带来激发,带来滋养。愿这里成为每一个人的家。

    这就是我理解中的约读社。一个一起读书的地方,一个互相交流彼此所想所思的地方,一个能够自由输出的地方。同时这个地方是个有温暖的家。每一个人都是“约读家”,并且构成了约读社这个大家庭。

    第三问:参加每一期约读社到底是为何而来?

    起初这个问题的阐述是“每一次都踊跃报名参加,每一次都虐心的策展,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是怎样的诉求或者心声让约读社成为你愿意来的地方?”但是在写着这篇文章的时候,自己不禁有些反省,有了一些疑问?或者这些疑问就是问题所在。

    其一、“每一次约读”难道就代表着约读社了吗?现在呈现给大家所看的也许不过是1.0版的约读。只要我们能够敢于否定自己,或许就可以有2.0版约读、3.0版本约读。

    其二,12期约读,换了六个场地,主题更是各式各样。有的时候也许真的会有“为了办活动而办”的压迫感。初心一旦变成压力,就会变形变味。我们需要打开思路,让每一期的约读成为自然而然的。

    其三、大家踊跃报名来参加到底是为什么?记得自己表达过“绝对不想每一次约读成为消磨时间的所在”,但会不会我们自己也走入这种怪圈呢?约读的每一场活动应该更在意来参与的小伙伴到底可以收获什么?

    其四、既然那么多书友选择了将三个小时花费在这里,我们是否能够满足每个书友的诉求,或者说我们是否有必要去满足每个人的诉求。”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因此我们要找到那帮和我们有同样诉求的小伙伴。

    其五、“少就是多”,或者说那种”一场电影+一本书“如此简单的活动,我们为什么就不愿意办?为何我们总要挑战自己尝试不同难度的尝试,哪怕最后吃力不讨好,我们也愿意不同的折腾下去?因为我们在做一个不一样的读书会,我们有我们的诉求和坚持。

    以上就是对自己的发问。做个总结的话,约读社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的社群。在这里我们勇于试错勇于尝试,去找寻那个承载我们所求和初心的活动容器。同时我们还要寻找其他的容器。

    截止到现在,我们的容器有”周末约读“、“约啡舍”、“很少人约读会”、“北野食堂”、“大爷手札”等等。也期待在约读社这里承载你的想法,那就将你的想法做成容器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野生长 | 有关约读社的一些思考与表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rl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