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表现出恐惧,大人很容易就把这个问题归结在孩子的胆量上,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怯懦。解决方法也很粗暴,中国有句俗语:“老鼠同猫睡——练胆子”,人们普遍认为胆子是可以练出来的。其实孩子的胆子不是刻意练出来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大的。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害怕的事物也会有所不同:6个月以下的孩子害怕突如其来的高分贝声音、1到2岁的孩子害怕与大人分离、3到6岁恐惧想象出来的东西、6岁之后的孩子生活经历不同,恐惧的事物也会不同......这些恐惧感大多会随着时光而消失,如果我们逼着孩子勇敢,恐惧感不会消失,反而会加剧。孩子身上的诸多问题,用力过猛,最后也就越麻烦。所以当孩子有害怕的东西,不要说教他,更不要吓唬他。一句“这有什么好怕的?”,不会有任何的安抚效果。
在应对孩子“害怕”情绪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即陪在孩子身边,接纳他的情绪,抱抱他,并给孩子提供关怀,让他知道:“妈妈理解你的恐惧”,而不是把孩子推向他所恐惧的事物上。 当然,我们也不必表现得过于夸张:“小可怜!太可怕了,快到妈妈这儿来”,这样也会默默加剧孩子对事物的恐惧。
孩子的恐惧源于未知,越未知,他越害怕,所以第二步,我们要主动和孩子聊一聊他所恐惧的东西,聊得越具体越好:“是什么让你觉得害怕呢?”“它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他们是什么颜色的?”
最好让孩子画下来,孩子发现:原来想象中的怪兽就长这样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孩子了解了所害怕的事物,恐惧少了一半。直面恐惧,才能真正的战胜恐惧。
最后,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害怕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只能慢慢来,循序渐进:比如孩子怕黑,你可以给他买一个小夜灯,等他适应之后,再慢慢拿走夜灯;又或者在孩子睡觉时,将房门虚掩,看着客厅的灯光和爸爸妈妈时不时的对话声,孩子也会有安全感;
再或者,借助一些关于黑暗、幽灵的绘本读物给孩子做心理疏导,这些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和孩子的感受几乎一模一样,孩子能找到共鸣,故事里的解决办法,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可能解决其困境的思路。
父母耐心的态度,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最有效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