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名次、考级、评职称甚至出国而学习的功利性极强的心态,是中国教育理念至今的重大症结,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几十年前尚且说"知识就是力量", 这几年,一部著名广告片则直呼“知识改变命运!”两个观点我都认同,知识的增长,固然带来了命运的改变,但带着为追求命运改变的迫切愿望,与静下心来丰富提高自身素养的教育理念对比,无疑更容易出现偏差和挫败!曾流行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这种“中国特色”导致出现了."科技大学少年班"。但20年过去了,那些从小专攻数理化的天才中间,并没有出现足以和上一代科学家相媲美甚至超越的重量级人物,几乎都与"仲永"一样湮湮无名了!
纵观中国现代科学史,最优秀的一代自然科学家,大都是晚清、民国时接受的基础教育,而彼时的基础教育,文史哲才是核心!于是我们看到茅以升.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都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都有一腔慷慨激昂.浩然正义的爱国情怀!而被毛泽东称之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的生物学家胡光骥,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享有国际声誉,可这位大师却所有信札坚持用文言文!
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在自然科学科目上深且难,解方程、测面积、背化学反应方程式等枯燥学习,而在人文科学科目方面既少且浅。不过可喜的是,小学生教材里已经出现很多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虽被定为副科。我认为,对青少年儿童来说,首先应接受系统的人文教育,学习怎样做一个"人"!
诸君请看,写出我们耳熟能详、至今还影响着我们三观,年年出现在中小学课本里,并将会持续发挥魅力的好文章的大师们,朱自清、老舍、冰心、闻一多等等,还有古时那些流芳百世的诗人词人,大多是接受到的早期系统的人文基础教育的!
多年累积的人文知识,会像一笔巨款存在我们的人生长河里,会帮我们渡过人生的关口、险滩和暗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