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我从贵阳去上海,一大早客户安排了一辆车把我从酒店送到机场,因为路途较远,便和司机聊了聊他们单位的近况,司机96就到现在的公司工作,当时单位还是事业单位体制,从言谈中能感觉得到他对公司有着极深的感情,也有着很强的自豪感,他知道我在帮他们公司设计激励约束机制,突然间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单位有四十几辆车,最近半年每辆车基本上都是连轴转,同样的,他注意到公司的技术人员比之前也更加的辛苦,总有干不完的活,加不完的班,他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都这么忙了,却还发不出工资?”他说,他们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发绩效了。
我告诉他应该是公司在回款方面面临了很大的挑战,这不仅是他们单位的问题,大概是今年上半年以来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难题,以我最近两个月走访的近30家企业来看,这些企业上半年新签合同额与回款(营收)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的不到四分之一,其余企业新签合同额、营收和回款均呈下滑态势,还有十来家企业上半年新签合同额为零,而就是前面提到的这四分之一的企业的负责人,依然是一幅充满忧虑和迷惘的状态——因为对下半年完全没底。
据我的观察,今年到现在为止,绝大部分行业中的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没钱收,区别是,有些企业还有活干,类似前面提到的客户的企业,大家甚至还非常忙,还有一些企业连活都没得干了,我见到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长期放无薪假,还有些企业直接就解散了,其共同点都是没我收,没钱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发不出工资,事实上,这一困扰应该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至少今年会是如此,至于再往后是什么情况只能说不确定。
这样一来,过去很多企业以“干活”为依据发放绩效或奖金的激励机制就面临很大挑战,以我前段时间在北方服务的某企业为例,他们目前的机制是员工只要干了活,公司就应该发放奖金,去年他们就发现账上没啥钱了,去年还是用过往的积累发了工资,但是今年已经没法执行过往的制度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企业对内部的激励机制做了一个大的调整——由过去的以“干活”为依据调整为以“回款”为依据,这是一个很大的调整,尽管一开始,大家似乎更积极的在跟进“回款”,而实际上,制度执行大半年后,发现问题更多——那些原本积极主动且是骨干的员工,他们居然不同程度的开始消极抵抗回款了,或者至少是躺平了,因为他们发现他们影响不了客户的“回款”,加之现在干活比以前更辛苦了,所以,他们索性躺平。
在我看来,这些企业的做法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往往很难有整体成效的提升。昨天,我和某创业企业总经理交流,他的企业刚成立3年左右时间,这3年业务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而最近他觉得经营和生产的压力非常大,他问我是否合适下一剂“猛药”,比如把固定工资均调整为“有责任”底薪,加大奖金激励的力度,真正激励每个人的动力。
我和他说,最好不要这样干,否则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药还没见效,人已经不行了。我进一步解释说,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希望把事做好,而有时候没把事做好,主要原因一是个人能力不够,二是公司培养不足。实际上,这和个人的态度没有关系,在前两方面都不足的情况下,他即便再怎么努力也是很难把工作做好的。但如果领导者总是认为员工工作没做好是态度的问题,就讲一堆大道理,或者企图用“绩效指挥棒”来达到目的,基本上是一种“幻想”。
我曾经碰到过一位这样的民企老板,一直以来他都认为他的中层管理者没有做到预期中的业绩,主要是个人态度不行,积极性不够……于是他采取的策略是不停的换人,只要稍微觉得下属的偷懒或不积极的行为,第一考虑就是换人,他的这一管理思想持续了近10年,目前依然还是这样的思想在指引他的行为,我发现他们企业依然没能把他的团队构建起来,我也曾经和他提及过这个问题,但他依然坚信工作做不好是员工态度不行。
事实上,如果完全没钱,基本上也很难解决这一问题,有如当企业倒闭复盘时,创始人经常会感叹——如果在3年前、5年前……我就选择关闭企业,或把企业卖掉,现在的获得感可能还更强,当然,一分钱回不来的企业基本上也是绝对的少数。
所以,收不到钱如何有效的激励员工?其核心策略就是真正激励那前20%的关键骨干员工,这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要有办法能够把前20%的员工识别出来(包括新业务、新市场的创新型人才),而且实际上这20%的员工他是会“变动”的,今年可能是这一群人,明年可能又是另外一群人,这群人人可能有一些是重叠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会变动。第二步,对这前20%的员工采取强激励模式,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奋斗者为本”“能者多劳且多得”的分配导向。
至于是不是所有人干活的人都与“回款”挂钩,实践的结论是分层分类挂钩最为有效,层级越高(也可以体现为收入越高)其收入与回款越是强挂钩,而越是一线的、基层的“干活”人员,其收入与回款的挂钩度应越低,甚至是不挂钩,类似地,对于参与新投入的业务,新开拓市场的人员要采取弱挂钩原则,分层分类地激励员工。
此外,我在一些民营企业里还听到一种声音,有不少员工表示:公司缺钱(收不到钱)时,希望所有的员工来承担风险,但公司赚钱的时候,也并未见所有员工来承担收益呀?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赚钱的时候谁赚了大头,亏钱的时候谁也应该承担大头……
无论如何,接下来较长一段时间,大概是很多企业勒紧腰带过日子的时候,在不确定的背景下,如何分不确定的蛋糕是所有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