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和我探讨一些问题,我就跟她说我们的实际做法。
“你不需要解释,我们只是探讨。”敏说。
“我不是解释,也不是推责任,我只想说明情况。”我的情绪其实有一些激动。
“你这就是在解释啊!”敏笑了。
看到她的笑,我突然意识到我传递给她的信息可能确实是解释。我从来都是主动承担责任的人,本意绝对没有推卸责任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事实而已啊。为什么她收到的信息就是“解释”呢?我为什么急于解释?
突然记起前一天她打电话跟我说事情的时候,她没有把事情说清楚,语气很重,后面还带了一句“为什么就是你们出了问题?”
我下意识里收到的信息是她在责备我。我都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事情,怎么能回答她的为什么。如果真的是我的责任,我得赶紧想办法补救啊!心里一直不踏实,导致晚上没有睡好觉。一大早就着急跑到学校去了解情况。事情了解清楚后,原来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我心里松了一口气,按照正常的节奏该干嘛干嘛。
当我俩再一次谈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不记得她当时又说了什么,我突然起了情绪,总想把事情的实际情况说清楚,可是她却让我“不解释”,我听了就更着急,更想说清楚我了解到的情况。于是,真正的解释就开始了。
敏的笑,让我马上意识到她的意图只是想我们能够从中反思一些东西,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并没有责备。我也放松下来,心平气和地跟她一起分析。
事情虽然过去了,问题解决得也很顺利。可是我脑海里老是晃动着我俩争论的场景。
还原我当时的心理,发现了一个现象。当我听到对方说“为什么……”三个字,特别是语气很重地说出来时,就有一种压迫感,觉得对方是在质问,马上不由自主地开启自我保护模式,开始要做解释,来证明事情发生的合理性,减轻对方带来的压迫感。如果我是对方,听到解释,也很容易起情绪,“我不过是询问一下情况,何必找那么多理由推卸责任呢?”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我平时对学生,有没有用“为什么”给对方带来压迫感呢?
还是新手教师的时候,我发现了学生的问题,最喜欢问“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战战兢兢,要么沉默,要么反抗,找很多理由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我听到解释,就会更加生气:错了就错了,还找理由,不是错上加错吗?于是就会开始对孩子进行说教。很多时候,本来是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却把孩子当成了问题。弄得师生关系反而不够亲密。
后来,慢慢熟悉课堂,也喜欢了解学生,喜欢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反思自己前期处理问题时的语言,就发现了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
于是我减少了问“为什么”,只会问:“说一说,发生什么事情了?”“你是怎么想的?”“你打算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询问、聊天代替了兴师问罪,孩子们愿意敞开心扉跟我聊,聊着聊着,有时候还会自动检讨,自动想办法补救或者改进。
现在带的这个班级,很多孩子都成了很高级的“自动升级”版。做错了事情,首先反省自己,还会主动跑来向我认错,请教怎么改。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因为他们在学习自省。日常“自省文化”的渗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要让孩子愿意自省,前提就是少问“为什么”,多说“怎么样”,一如今日在网上打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里提到“多用询问的语气和学生交谈”。
少用”为什么“,多用“怎么样”;少质问,多询问;少说教,多倾听。孩子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就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不把孩子变成问题本身。自勉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