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1)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1)

作者: 云间大彭 | 来源:发表于2022-10-08 05:37 被阅读0次

克里米亚战争是19世纪有着深远影响的一次战争,也是新旧武器交替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远因

经历了残酷的拿破仑战争,欧洲已经千疮百孔,摆在1814年维也纳和会桌上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稳定的欧洲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转。

各国政治家们的核心考虑是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但均势思想已经如此深入人心,因此过分削弱法国的想法被自然的抛弃了。

新的欧洲体系需要法国,但必须使法国安分守己。被法国大革命推翻的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是个前提,因为政治家们相信以欧洲君主同盟“兄弟关系”的力量可以使法国不再以革命的口号重燃战火。

英国作为大陆均势的平衡者自然也考虑到俄国在拿破仑战争后力量强大,亚历山大这个拥有“男子汉的勇气和女人的虚荣心”的君王已经处处标榜自己是欧洲的解放者。英国的战略是“不能让拿破仑垮台后在大陆上出现一个新的霸权国家”,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力量加起来似乎也不是俄国的对手,那么法国的战后地位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加以肯定。

依据小威廉庇特的设计,由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加以推动实践的“欧洲大国协调体系”也就是“维也纳体系”诞生了。这个体系以均势为中心思想,均势原则被明白写入维也纳议定书。以均势五强英、俄、普、奥、法的大国协调来保证这个体系的运作。到1818年亚琛会议,法国正式加入“五大国俱乐部”,恢复了战前的地位。

这个体系由两个条约加以辅助:

1,《四国同盟条约》,旨在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特别是拿破仑家族重新掌权,英、俄、奥、普各出兵8万人以至动用全部武装力量来加以保证。

2,《神圣同盟条约》,维也纳和会上狡猾的塔列兰为了报效新主人法王路易十八极力以所谓正统原则来维护新的欧洲秩序,维护君主制法国的地位。

正统原则简单的说就是恢复并维持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君主国家共同体。

欧洲君主联合看起来既可以对外也可以对内,梅特涅出于奥地利对外武功虚弱对内又有镇压革命防止分裂的需要,也极力附和塔列兰。他的另两个如意打算是:哈普斯堡家族在德意志诸侯中地位最高,坚持正统意味着普鲁士必须本分,不要对奥地利和德意志有非分之想;沙皇的野心特别是在波兰方向上的扩张野心得到遏止,而亚历山大的想法是如此多变,有原则加以约束看来再好不过。

梅特涅清楚的知道要亚历山大接受这个自缚手脚的正统原则惟有让沙皇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由其来倡导建立这个神圣同盟。亚历山大当仁不让,由他发起,东方三君主国俄、普、奥参加的神圣同盟建立,标榜以基督教教义来处理国家间关系,特别是维护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沙皇的小算盘是俄国的君主制如此牢固看起来无革命之虞,而其他国家看起来都有革命的危险,必有求俄国,俄国可以借镇压革命扩大势力和影响。欧洲大多数君主国出于对沙皇的畏惧和自身政权的考虑,先后加入神圣同盟,只有英国除外。

英国有足够的理由对沙皇借神圣同盟谋求霸权保持戒心。英国的传统是不以行为者的动机来判断行为者,而是根据行为者的实力来判断。也就是说即使亚历山大是个彻底的君子也不能保证俄国会“克己复礼”,因为俄国拥有庞大的陆军,这支军队如何使用都足够挑动英国人的神经。特别是沙皇可以借神圣同盟来干涉别国革命更让英国无法接受,英国担心最终所有大陆国家会听命于沙皇,英国将孤悬海外。在神圣同盟早期对西班牙和意大利诸邦国革命的干涉中,英国一直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822年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坎宁上任外交大臣后,英国更加远离欧洲,寻求向海外扩张。

卡斯尔雷勋爵卸任后在临死之前进言英皇:“如今惟有陛下和小臣理解大陆事务。”他一直坚持大国协调政策,他的死表明英国回归置身欧洲事务之外的传统,无论维也纳体系还是神圣同盟的重要一环已经脱落,欧洲的和平框架已经动摇了。

最后一个出场的日后克里米亚战争的主角——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耳其帝国的顶峰是50万大军1683年对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的围攻,但最终被德意志诸侯和波兰国王的救援联军击败,残军仓皇逃到贝尔格莱德,并永远的失去了匈牙利,从此一撅不振。

进入18世纪,扩张中的俄国在黑海和高加索方向上多次与土耳其帝国交战,夺取了原属土耳其帝国的黑海沿岸的大量土地。俄国的长期目标是占领全部黑海沿岸地区,特别是君士坦丁堡、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两海峡,将黑海变为内湖,并向地中海发展。

拿破仑战争中,土耳其帝国是个旁观者,因此战后的维也纳和会根本没有考虑土耳其问题,对巴尔干格局没有任何政治安排。当然,如果列强不去干涉土耳其帝国内部事务这本身也不是问题。但是这无疑是日后诸多冲突和战争包括克里米亚战争的致命诱因。“东方问题”肇因于始。

所谓“东方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列强既然磨刀霍霍,那么冲突也就不远了。

文 | 云间大彭

更多文章,欢迎点击关注“云间大彭”公众号

相关文章

  •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1)

    克里米亚战争是19世纪有着深远影响的一次战争,也是新旧武器交替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远因 经历了残酷的拿破仑战争,...

  •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7)

    七、战争第三阶段:塞瓦斯波托尔攻防战 英法土三国军队在瓦纳相处的很融洽。但是健康问题却越来越让人担心。潮湿、小昆虫...

  •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9)

    俄军最后得以全身而退。当夜联军在南岸宿营,医生巡视战场救护伤员并将伤员转移后送到君士坦丁堡。奥马之战结束了。 英军...

  •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5)

    五、战争第一阶段:俄土多瑙河战役 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位于多瑙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今属罗马尼亚。 康斯坦察是黑海重...

  •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6)

    六、战争第二阶段,战争扩大化,英、法参战 4月5日,英国陆军在加拉波利登陆。随后联军的作战计划在这里诞生。由6万英...

  •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8)

    21日早晨,联军各部队按计划进入出发位置。 正午,联军舰队从海岸一侧开火,拉格伦勋爵和圣阿诺德元帅下令进攻开始。 ...

  •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10)

    八、拉克拉瓦之战 9月25日,一支由25000步兵、34个中队骑兵和78门火炮组成的俄军向巴拉克拉瓦而来。 联军措...

  •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11)

    九、因克曼之战 小因克曼之战以后,英军的部署情况是这样的:第2师依然固守霍姆山脊,第1师的近卫旅在磨房附近的驿路上...

  •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12)

    十、因克曼之战后 因克曼之战后,英国国内鉴于伤亡巨大而反响强烈,政府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调查前方情况并评估是否需要攻占...

  • 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14)

    十二、其他战场 除了克里米亚战场外,最重要的战场是高加索战场。 从黑海到波斯边境,俄国和土耳其拥有150英里的边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克里米亚战争的来龙去脉(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vc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