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丧这个词是在奇葩说的综艺节目里,很喜欢的一个辩手说她日常就是一个很丧的人,喜欢宅,不见得每天都能保持活力满满的状态。可是我每每见到这个选手, 我总觉得她的辩论娓娓道来总能打入我的心扉,我想丧这个词只是她对自己的一种自嘲吧。于是对这个词不甚了解的我怀着好奇心去百度了一下词条何为“丧文化”--- 丧文化,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
"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对于这样的解释,我有想过是否言过其实,毕竟90后常常被人说是垮掉的一代,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为90后辩解,90后并不是他人眼中一无是处,只会无病呻吟的幼稚儿童,我想每个年代的人都应该曾经是被怀疑过,然后又开始成长起来的,当然我们也不例外。不过最近换了一个办公室倒开始让我觉得曾经离我很远的丧文化似乎与我有了某种交集,或者说不是与我自己这个个体,更确切的说是与我身边这个集体,然后当我身处于这样一个集体的时候,我越来越感觉到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或者能说是不习惯吧。因为带学生的关系,每年都会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换办公室,今年终于也是搬到了最高一层。人的感觉有时真的是莫名其妙的准,打从搬入这个办公室开始,就觉得有种微妙的气息与我相悖。不过大家都是成年人,能做好自己的事,不以自己的存在给别人添麻烦已经是这个社会对每个人的基本约束了吧。
所以就这样开始新的一轮吧,不过我渐渐越来越发现自己总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就像是身体某处发出的一些窒息的信号,让你想要逃离。拿最简单的话题来举个例子,现代社会谁也不能说自恃清高到视金钱如粪土,我可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这是我的义务,竭尽全力让每个孩子都提高:当然我也需要获得相应的报酬,因为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我也需要生活,需要柴米油盐来喂养这肉体凡胎。但实在很不能理解,每天跨进办公室的这一瞬间就开始算钱,或者三五个人一群疯狂的开始计算自己的工资报酬,一聊就是一个小时,甚至会在这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无形中散发出一种很颓废又很愤世嫉俗的感觉。抱怨钱少,甚至无法开始工作,甚至传染到身边的人我想这就与自己当初走进这个职业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吧。
没有工资的义务劳动当然我坦诚我也接受不了,因为很简单我家没有矿可以让我那么任性洒脱。我更接受的价值观念我付出然后我得到,生活也好工作也好真的不能一味的只盯着金钱去干活,这回让你自己变得不快乐,因为我们有时都明白付出和得到有些时候真的不一定成正比。当然也不是说我们不能抱怨,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我们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但何时何地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和你自己的朋友在属于你自己的地方,该怎么发泄那都是自己的选择。但在公共场所或者集体办公的地方,浑身散发着一种充满了令人作呕的颓废气息,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品行呢?就跟我们从小都知道不能在公共场所抽烟一样的道理,在公共场所不停散发这种抱怨的人一样很令人讨厌。
而会抱怨的人常常会计较付出了多少,本身很简单的一件事,不在乎谁多做点谁少做点,一定要掰开来揉碎了称斤卖两的算,生活的这么仔细,这比多干点活还要累吧。今天偶尔见到一个以前的同事,搭顺风车回来的路上她也说起这个近况,有一句很触动心坎,终究不如我们最早在的那个办公室啦,有事只要说一下大家都愿意出一份力。是呀,我常常说自己是一个恋旧的人,我只是特别怀念那种同事都能像家人的感觉,虽然也会有疲惫抱怨的时候,可是更多的时候大家是像家人一样鼓励对方的。世界哪有你想象的这么美好,烦心的事情那么多,你又没有哆啦A梦,好与坏都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解决的,如果在崎岖前进的路上,耳边充斥的不是温暖的鼓励,而是让你心生惬意的倒彩,你哪能保证自己还有满满的勇气继续前行呢。
要温暖 不要丧我们都是大千世界的一个普通人,也计较,也抱怨,但愿你能将这如此颓废的一面关在一间特别的小黑屋,你可以允许它偶尔出来作祟,但是你一定要有掌控它的能力。不要让它凌驾于你的生活,更不要让你的丧影响周围人的生活,就像是大雨倾盆之前的黑云,让别人总觉得与你相处会有一种窒息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