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才女林徽因与徐志摩、梁思成之间的爱情故事,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林徽因是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奇女子,她总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1921年,17岁的林徽因随父亲在欧洲游历时,遇见了徐志摩,两人在密切的往来中相互倾慕,因此产生了爱情。
英国康桥的日子令他们迷醉,追求理想之爱的徐志摩,在这期间因为爱情而灵感喷发,诗情汹涌,为林徽因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情诗。
当这个视爱情为生命的男子,为了同林徽因在一起,决意要与原配张幼仪离婚,却全然不顾当时的她已经怀上自己的骨肉时,林徽因踌躇了。
徐志摩对爱的狂热与执着,令她既甜蜜又不安。经过一番的内心挣扎,林徽因从中清醒过来,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爱,她也不想让自己成为破坏婚姻的第三者。最终,林徽因选择了不辞而别,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
徐志摩伤心欲绝。后来的他,为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写下了著名的《偶然》。
林徽因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一段真正的爱,不会让对方感到压力和不安。徐志摩飞蛾扑火似的爱,是一种毁灭性的爱,只有短暂的绚烂,却无法开出长久的生命之花。
在这样的爱中,他已经脱离了现实,甚至他根本就不了解林徽因,只是在用自以为是的方式来爱林徽因。
而林徽因内心真正需要的,是那种长久的踏实的爱。所以,最终她选择了梁思成,两人得以携手一生,相互成就。
后来林徽因回忆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爱是看见真实的对方,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爱那个想象中的对方。这一点,林徽因看的很透彻。
林徽因回国后,开始正式同梁思成交往。
尽管两人之间有着巨大的性格差异,平日里常有矛盾和冲突。但两人在这样的磨合中渐渐相互了解,感情日渐稳固。
林徽因心里明白,尽管梁思成不解风情,没有徐志摩的浪漫,但他却是最懂自己的那个人,他给她带来的是真正的包容和深沉的爱。
爱情,其实是在回应我们内心深处对自我完整性和自我认同的一种需求。
一些人喜欢寻找和自己基因互补的异性,这是在追求自我的完整性。还有一些人趋向于寻找和自己基因相似的异性,这是在满足内心深处自我认同的需求。
爱献生说:"爱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
因此,陷入真爱中的人,愿意包容对方身上的缺点,就像包容自己一样。这就是在潜意识中满足自我认同的需要。
婚后,即便两人有了争吵,梁思成大多都会选择让步,他还因此被亲戚笑话是“林徽因的出气筒”。
或许,在林徽因身上有着梁思成未能展现的“影子人格”,有他内心渴望却未能表现出来的地方。而梁思成之于林徽因,亦是如此。
他们都能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内心最渴望的东西,这就是两人能够长相厮守的基础。这样的爱,让他们在对方面前可以坦诚相待,可以敞开自己。所以,尽管会有冲突,都能得以很好的处理与化解。
当初林徽因在选择金岳霖和梁思成之间左右为难时,她问梁思成,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怎么办?
梁思成告诉她,她是自由的,不论如何选择,他都祝她幸福。至此,林徽因将内心的天平倒向了梁思成。
两人成婚时,梁思成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案很长,我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这,就是迎接真爱的模样。婚后,两人心心相印,共同走过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共同书写了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爱,让他们相互成就。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不相容是表面的,与徐志摩的不相容却是深层次的。
其实,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爱的只是他自己内心的那种感觉。他最爱的是自己,所以他不惜要离婚,却没有考虑到这会让林薇因陷入到破坏家庭的第三者境地,这样的爱只会毁了她。
另一个爱上想像中的对方的例子是: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对爱的执着,和徐志摩一样。他也在追求那种幻想中的理想之爱。所不同的是,沈从文爱得太忘我,而徐志摩爱得太自我。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沈从文与张兆和成功地迈进了婚姻。
但那又如何呢?
当沈从文用了四五年的执着追求打动了张兆和后,并没有得到自己渴望的那种踏实而长久的幸福。
沈从文在张兆和面前始终是卑微的,他看不见真实的张兆和,而张兆和也看不见沈从文真正的价值所在,或者是她根本就没有认可他的价值。
虽然在最初的两三年时间里,两人也曾有过令人称羡的甜蜜岁月,但这场缺乏本质内核的爱,终究敌不过时间的考验。
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两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心却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这期间,沈从文抑郁过,也自杀过。
既然张兆和并不爱沈从文,为什么却选择了他呢?因为张兆和没有林微因的清醒和坚定,更重要的是她内心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爱,所以无法坚定。
从张兆和与林徽因的对比可以看出,虽然爱情是感性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失去理性。
真正重要的是,你要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坚定地坚守初心。林微因做到了,张志和却迷失了,迷失在爱情的表象里。
这才导致她们对待爱情的不同选择和最终的不同结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