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教育系统,各自有不同教育过程要素和独立的教育功能、运行机制,二者不可替代,相互依存。如何建立良好家校关系?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产生最大合力?面对出现的矛盾怎么智慧化解?这是摆在家有儿女的家庭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处理的棘手话题。
话说:
期末家长会上,班主任先对本学期的班级工作和学生表现进行总结,然后指导家长在假期中加强对孩子学习的监督,重点是补习薄弱学科。突然,一个家长大声打断班主任,说:“照你刚才说的做,我们还上不上班?家长能指导学习了,还要你们老师干什么?”随即也有其他家长附和。
相信做老师的可能都曾遇到这个这样尴尬的场景。
怎么办?你被无知而无畏的对方所激起的怒火能悉数发作出来?或者索性跟对方针尖对麦芒的吵回去吗?
肯定都是不理智的做法。
一、深呼吸,平复自己的怒火
首先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迅速要爆发的小宇宙在三五秒钟内平静下来。
人在情绪高发期是很难战胜理智的,容易说出或做出让自己追悔莫及的言行。
古语常言“喜不予物、怒不回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冷静下来,方能更客观公正的处理棘手问题。
二、快速与对方共情
三言两语平复这位出言不逊的家长的怒火,最经济的办法是与之产生共情。这位家长之所以在公众场所尤其是孩子老师面前hold不住自己的情绪,除了自己的情商不够高之外,背后应该还有更多的情绪(包括事业家庭等诸多不顺)的叠加。理解了这些,做老师的就会以悲悯和理解的心态和这位家长沟通交流,理解他的不容易。(哪怕是口是心非的)与这位及几位随声附和的家长暂时站在同一情感线上。这样能争取到这一小部分家长,不至于接下来的家长会无法顺利推进。
三、说文解字话“教育”
接下来可以适当的调整本次班会的内容,和所有的与会家长来一次深刻的头脑风暴,到底何为教育?
“教”者,从孝,从文也。“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国学经典无不在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如何做人——以孝为核心内容的为人处事的根本。
“育”等同于“毓”,甲骨文中,毓字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倒立的孩子。金文中,毓字的意思更加清楚地体现,左边是一位孕妇,右边是一个倒立的孩子(婴儿顺产时的情景)。本义为生育。如今的“育”和“毓”都保留了上面的类似“云”的部分,这其实就是“子”字倒过来写了。
当班会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剑拔弩张的气氛就得到了缓解,家长们跟随着老师了解到“教育”的本质是在“生育(养育)的基础上教孩子如何做人”,就会丢掉“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的事就该有老师来完成(全权负责)”的执念,就能懂得教孩子知识反而是教育中最细枝末节的部分。
这样用自己深厚的知识积淀来征服(说服)家长的基础上,再“拜请”家长在假期用更高质量的陪伴、适度的监督和引领,来与孩子相处才是真正的懂得教育。
这样这次班会就能化之前的尴尬(腐朽)为神奇,一定会给与会的家长留下一次较为深刻的“新颖”家长会印象。
总之,教育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出其不意的情况,为人师者需要有遇事冷静的能力,切忌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这样才能将平时所习得的教育智慧巧妙地运用到每一个教育日常和细节中,带着学生和家长一起共赴“教育春天”的列车。Ycy207--17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