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视剧评简书电影院独立影评
为什么《悲伤逆流成河》会被骂?

为什么《悲伤逆流成河》会被骂?

作者: 杰森娱乐 | 来源:发表于2019-10-29 13:04 被阅读0次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来自:石墨社(smshe189)

    2018年9月21日,改编自郭敬明同名小说的电影版《悲伤逆流成河》上映,5.9分的成绩,让一部标榜“国内首部校园霸凌电影”的作品,成了群嘲的对象。

    群嘲的焦点,恰恰不是这部电影想要宣传的主题,而是近几年泛滥成灾的校园青春爱情戏码

    这一点,在今年的热门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中,因为郭敬明和李诚儒的一场言论交锋,被舆论再一次放大。在被李诚儒老师批评舞台上节选自电影版《悲伤逆流成河》片段过于廉价之后,郭敬明重提作品关于校园霸凌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而更不凑巧的是,原计划6月27号上映的电影《少年的你》,经历了技术问题撤档、整改后,突然于10月25日上映。且开画评分高达8.7分,截至目前票房已经接近7亿。

    相反的是,《少年的你》在宣传上没有过多标榜自己是关注校园霸凌问题,而是在上映之后,因为口碑炸裂,圈内外口口相传才让这一话题被更多人关注。

    8.7分和5.9分,可以说是一部电影口碑的两种表现。

    那么,为何《悲伤逆流成河》会被骂呢?

    不可否认的商业成功

    《悲伤逆流成河》很大程度上关联了郭敬明的个人影响力,不仅仅是这一部电影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而且电影版的监制也是他。而是,《悲伤逆流成河》在当时很好地为自己树立了舆论正确,同时将郭敬明的粉丝影响力进行有效整合。

    《悲伤逆流成河》与《少年的你》的片尾都有一个类似纪录片的叙述,讲述从2013年到2017年国家各部委联合相关单位,对加强校园霸凌事件的关注和治理频繁出具意见和规范方案。

    国家层面的动作,预示着校园霸凌现象已经逐渐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关注校园学生群体的安全和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代人未来的成长轨迹和社会治理成本与风险。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网络上频频爆出校园霸凌事件的录像视频,未成年群体的“恶”时常挑战着国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想象力。然而,这条敏感神经并非只存在于校园的小众,只是随着网络的发达,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并公之于众,血淋淋的现实被拿到网民的面前。

    正如《少年的你》中,不断的面部特写,将血肉模糊残破不堪的校园霸凌受害者,放在我们面前。

    提醒着每一个人,都曾身处这个漩涡之中,而无可奈何的是,并没有多少人获救,这就是社会所形成的不好的潜意识。

    因此,《悲伤逆流成河》的出现,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符合了那个时期国人对校园霸凌情绪的痛点。也正因为如此,电影版《悲伤逆流成河》把自己标榜为“国内首部校园霸凌电影”,在宣传上形成了更多观众的共鸣。

    这样的标榜并没有什么问题,确实,在这之前,内地没有一部电影真正关注并深入探讨过校园霸凌事件。正如,网络时代的来临,看了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视频才知道,原来曾经以为的只有自己这么不幸,其实是如此普遍。

    郭敬明是一个高话题热度的人,也是一个商业成功人士,这无关乎他的艺术成就。如同今年的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中,郭敬明的出现就有别于其他三位导演嘉宾,多次语出惊人,引领着每一期的话题榜。

    而在第二期中,郭敬明因为组员金婧和李滨排演的《亲爱的》,获得陈凯歌的表扬,当场落泪。顺便提及自己总是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这一张情感牌很有利于郭敬明的形象塑造,也成为了舆论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早在2016年电影《爵迹》路演时,郭敬明就曾泪洒现场,哭诉:是否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后半句我们不讨论,但是前半句,成了后来《悲伤逆流成河》的台词。发声的是主角,也就是电影中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易遥。

    《悲伤逆流成河》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它有青春元素,有校园爱情,有死亡,有误会,有俊男靓女等等。

    它踩中了所有校园青春电影的点,不可否认,电影的最后,那场河边易遥质问全校同学的戏,串联起一些被欺凌的片段,确实成功让人怒火中烧。

    但是,这种共情的产生,却不是关于校园霸凌的,而是关于个人不被理解的孤独。

    本片的评分没有低到3分左右,确实有它的成功之处。

    因为关于这种不被理解的孤独,被主创放大到极致。包括设立了易遥个人的遭遇和同学的背叛、易遥与青梅竹马的齐铭之间的误会、顾森湘美好陨落的遗憾等矛盾点,都完整的构成了这部商业电影勾起影迷产生情绪波动的情节冲突。

    我更加相信,郭敬明对这部电影的参与和感情投入更加深刻,易遥,更像是现实中的郭敬明。正如那句:“是否,只有我死了。”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回应。

    有种种迹象表明,郭敬明在《演员请就位》中,正在逐步完成舆论形象正面化。从第一期引导舆论焦点,到第二期,动情哭诉个人委屈,再到第三期,维护演员并认真指导,获得观众的认可。

    原罪与校园霸凌

    即使《悲伤逆流成河》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但还是无法掩盖作品在艺术上的缺陷。

    艺术,来源于真实,又高于真实。

    就像上面说的,《悲伤逆流成河》其实很好的构建了人物矛盾,也充分理解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的艺术理论。

    无论是无辜的易遥无意间染上疣病,被全校同学欺负侮辱,还是齐铭完美演绎了渣男和白莲花角色,甚至是顾森湘的意外死亡,都完美构建了这部电影,悲剧的底色。

    因为,《悲伤逆流成河》中所有角色的悲剧遭遇,都被赋予了外在的原罪。

    易遥的原罪在于,她的母亲迫于生活压力带给家里的困境,带给易遥病痛的根源。

    而这种根源最后成为易遥遭受校园霸凌的导火索。然而,本质上来说,这不算校园霸凌,而是校园误会。

    为什么说是误会,因为主创在构建易遥这个角色的悲剧时,故意放大了她的悲惨。

    比如个人在家庭的被动遭遇,比如唐小米角色的无脑黑,比如校园学生近乎神经质的一边倒,比如完全剥离了学校老师群体和社会群体的关注参与等。

    这样的角色设置,更加直观地树立了易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让后来的她逐渐在误会中越陷越深,达到与观众的共鸣。

    其实,这样的设定很不巧地将易遥这个角色给架空了,她像是一个完美的无辜者。

    而校园霸凌的现象,从现实层面来说,是小部分群体的暴力行为。小部分群体的背后,又关联着学校教育力量的介入,家庭教育环境的潜移默化,以及社会监管力量的参与等。

    《少年的你》对此有深入的讨论,才使得陈念、小北,甚至是魏莱的角色不至于干瘪。

    对易遥来说,唐小米的无脑,最终还是落脚到了无理由的对抗。

    包括因为易遥因为迟到打断唐小米的作文朗读,开始对她怀恨在心。这一点来看,唐小米的原罪是她的小心眼和虚荣心。

    而后来,因为被易遥撞破自己被社会人士欺负,为了不让这件事情败露,她找了一群黑社会去对付易遥,对她的描述则是:跟自己抢男人的人

    因此,唐小米的角色,在缺乏家庭环境的参与之下,个人还遭受着社会人士的欺凌被迫转到这所学校,她对易遥最后所做的行为非常难以服众,也就是缺乏现实的逻辑支撑。

    为了填补这个漏洞,唐小米产生了对班长齐铭的爱慕之意。却因为齐铭对易遥的关心,导致她对易遥怀恨在心。正如她最后描述易遥的那句话,此时的齐铭已经跟顾森湘在一起,唐小米还盯着易遥的逻辑无法自洽。

    所以,唐小米这个角色更多的还是为了作恶而作恶,为了让易遥遭受更大的痛苦,放大被误会的无助。

    而关于全校的同学与易遥产生的心理隔离,甚至多次明目张胆动手欺负易遥。

    这种情节设置算校园霸凌吗?

    算!但是又不完全算。

    同学的行为更多的是唐小米无脑的大众化,在听闻唐小米的传播之后,同学们开始一边倒地风言风语,主动隔离易遥。许多同学甚至充当出头鸟恶意欺辱易遥,易遥的反抗则又被同学们一边倒地谴责,“开个玩笑而已“”易遥打人了“”易遥发疯了“

    同学们的行为同样是被放大了的,他们的单个行为拎出来都可以成为一部《少年的你》,而且所有刺耳的话,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弱者被欺负的场景再现。

    但是,同学们的原罪是什么?

    当所有人都在疯传这件事的时候,他们热烈的参与并主动隔离甚至动手欺负易遥的心理如何?唐小米那群跟班,俨然一副凶神恶煞的坏女人样,是想表达什么?易遥的每一次反抗,同学们的语录如此一致,又是想表达什么?

    为了表达易遥的委屈无穷大!

    然而,大规模的同学行为其实更应该反思这背后的原因,因为,哪怕最坏的学生,也会在同学群体里形成天然的区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空和兴趣去参与他们的行动,况且还像一群没有任何道德意识的无脑黑。

    而齐铭呢?陈凯歌在《演员请就位》中对这个角色的评价是,没看出来他跟易遥是青梅竹马的关系。

    的确,电影里关于齐鸣的角色描写相当分裂。

    他会主动表示对易遥的关心,却在关键时刻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易遥。而为了造成两人关系决裂的结果,本片安排了一场戏,是齐铭偷了父亲的钱给易遥治病。

    为了表现易遥人格的正义性,同时为后续两人决裂做铺垫,易遥在拒绝齐铭的钱的时候,还补上一句,不要这么脏。

    因此,齐铭本身找不到原罪,因为他代表的似乎不是一个人。如果硬要总结,那应该是他的出现,让易遥以为自己有了爱和依靠的人,让唐小米变得疯狂,让顾森湘的死更加关联易遥的悲惨。

    齐铭最终爱上的是顾森湘,无论从长相学习,还是性格来看,顾森湘都是最完美的。完美到她与齐铭的相爱,都是对顾森湘的不公平。

    但是顾森湘这个角色的意义真的不大,除了最后那意外的坠楼,加深了易遥被误会的程度。这种用最简单的方式去极端毁灭美好事物的趣味,其实比较低级。

    相比来说,顾森湘的弟弟顾森西确实本片最讨喜的角色,这得益于这个演员在台词和表演上,没有将一个逗比嘴碎的人演成一个弱智,相反,他的行为充满着高中生的调皮和可爱。

    但也仅限于此,顾森西的出现原本是为了作为易遥的心灵导师和领路人,如同《少年的你》中小北一样,但是本片似乎对他的角色展开,仅限于莫名其妙的爱意。

    爱情。

    于是成了这部电影被骂的原罪。

    《悲伤逆流成河》剧情很悲伤,但是其实还是按照校园青春爱情戏来拍的。易遥被赋予了过多外界无辜因素之后,她的悲剧起点,还是爱情。而齐铭正是活跃在爱情戏码之中,顾森湘的角色也是为了完成爱情铺垫。

    这也是为何观众在看完本片后,会说这是一部被校园爱情包裹的所谓校园霸凌电影。

    为此,观众也才反感本片定位在“国内首部校园霸凌电影“,却依然少不了男欢女爱。甚至,本片的本质也已经超出了校园霸凌的主题,变成了校园学生之间,争风吃醋的恶性事件。

    聚焦与格局

    我们并不去怀疑《悲伤逆流成河》的出发点,它确实展现了校园里学生之间的心理扭曲阴影一角,但是,正如上面说的,本片聚焦更多的在于校园爱情和学生超乎现实的成熟以及无脑的恶。

    本片设置了多个角色,其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故事的焦点呈现。

    并不是说角色多了不好,而是丰富的角色要有丰富的人物背景和情节逻辑来支撑。

    《少年的你》中的少年角色,只有陈念、小北和魏莱是主要的,围绕着他们的对抗与角色深挖,才将校园霸凌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作为绝对受害者,却还要纠缠于齐铭、顾森西两人之间。唐小米的恶意中伤与挑衅、顾森湘的受害悲剧,一方面在塑造着易遥的无辜,另一方面又加深着她的被误解。

    所有角色的最终结果,都是让易遥最终义无反顾地选择死亡的推手。

    然而,所有的这些角色,易遥的母亲对女儿疏于管教,意外导致女儿得病却又不管不顾。最终依然通过母亲的默默关注(攒学费)重塑母亲的形象,那么,易遥的悲剧根源在哪?她在学校无可奈何的结果又是为何?

    齐鸣的家庭倒是给他塑造了一个基础人格,就是选择干净的人,做正面的自己。但是,齐铭却又选择关心着易遥,这是他的同情心和善意,这一点,在易遥被误解发疯的时候,瞬间消失了。

    齐铭这个角色算是比较功能性,主要为了反衬易遥的无辜。但是,有没有人试想过,为什么齐铭没有遭遇过校园霸凌。因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齐铭这个角色沉默、学习好、不爱合群的性格,很容易成为被调侃被欺压的对象。

    大概是因为他长得帅?

    而顾森湘、顾森西是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下的两种不同结果,这两个角色的意义始终不明确,大概就是为了分别和齐铭、易遥谈恋爱,然后引发唐小米的怨恨,让观众对易遥更加同情。

    所以,到最后,《悲伤逆流成河》对于校园霸凌题材的延展,最多也就到了家长这一层面,还只是不痛不痒。

    加入了那么多的同学戏份,却又止步于校园爱情和毫无理由的丑恶。

    整部电影中,校园和教育力量群体,是真空的,更不用说社会力量的延伸。

    那么,校园暴力是学生群体单方面承受的事吗?也是学生群体个人可以解决的吗?

    并不是,学生群体的原罪其实很小,而造成学生群体内心扭曲、极端作恶背后的因素,才是最大的原罪。

    就像《少年的你》中警官所说,一所学校里的学生将另一个同学活活打死,可是他们却没有人知道,人原来是可以被打死的。

    这不是简单的无知,而是缺乏束缚边界的放纵。因为重点不是能不能打死人,而是为什么要下这个手。

    正如《悲伤逆流成河》中,所有同学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就是开个玩笑吗?这句让所有成年人都极端愤怒的话,孩子们可能确实真的是在开玩笑,却不知道这种玩笑下,原来藏着凶器,可以致命。

    那,这样的结果,是否曾经想过呢?至少,在电影中,有一些横向比对的空间,或者总想挖掘的深度,而不至于,看完整部电影,只记得学生们的无脑黑,顾森湘的美,还有顾森西的逗比。

    再无其他。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来自:石墨社(smshe18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悲伤逆流成河》会被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ww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