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唶行

作者: 诗之源 | 来源:发表于2020-11-03 22:10 被阅读0次

咄唶行

[汉]无名氏

枣下何攒攒!  荣华各有时。

枣欲初赤时,  人从四边来。

枣适今日赐,  谁当仰视之!

        此诗见于《文选》卷十八潘安仁《笙赋》注, 《文选》作《咄唶歌》, 《乐府诗集》未收,余冠英收入《乐府诗选》。其作者不详。“咄唶”是叹息声,据此可知作者心中有很深的哀怨。他怨恨什么呢?世态的炎凉。从诗中流露的语气看,这位歌者曾有过发迹,有过荣华富贵,但这些都象过手的烟云,消失了。他受尽了世人的白眼与冷落。此诗正是他落泊时的作品。因为他是“过来人”,有着盛衰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所以对现实揭露的很深刻。低沉的格调中,是一股愤激不平之气。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揭露,自己的不平与感慨,是通过抒写枣的盛衰遭遇来表现的。起首二句从枣的盛时写起,暗藏衰意,总提全篇。“攒攒”即纂纂,聚集的样子。这二句是说,在枣果成熟的时候,树下有多少人头在攒聚!但荣华繁茂不是永恒的,其有盛时,必有衰时。此是诗人根据自身的遭遇,借此表明自己对荣华富贵的看法。同时讥讽那些小人蝇营狗苟、竞相结交权贵的丑态。接下四句,诗人逐层描写枣在果实成熟之时和枣尽叶落之时,人们对之态度的变化。 “适”,正。“赐”,尽的意思。在枣果实累累红香诱人的时候,人们纷纷来到树下,欲求它的恩赐,一尝枣的美味。但正当果尽叶枯的今日,谁还会抬头看它,顾念它呢!诗人在这里,通过对枣盛衰时的两相对照,把世态之伪,人情之假,和盘托出,淋漓尽致。同时从侧面反映了诗人此时境遇的凄惨。唐开元年间宰相李适之被排挤罢相后,有所感写了一首《罢相》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御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在对世态炎凉的揭露上,与此诗异曲同工。

        专一揭露世情冷热的诗,《诗》三百篇,屈赋中不见。在古诗中也是凤毛麟角,而且在创作年代上,都无出此诗之前。因此内容上的创新与开拓,使《咄唶行》放出异彩,受到历代人们的重视。

        借咏物言情,是此诗显著的特色。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对世态炎凉的痛切感受, 自己的愤慨与悲伤,寄托在对枣盛衰的描绘上。全诗句句写枣,虽无一字涉情,但又是句句言情,情融其中,天衣无缝。

相关文章

  • 咄唶行

    咄唶行 [汉]无名氏 枣下何攒攒! 荣华各有时。 枣欲初赤时, 人从四边来。 枣适今日赐, 谁当仰视之! ...

  • 今日书作【原创】

    《古咄唶歌》 【汉】佚名 枣下何攒攒,荣华各有时。 枣欲初赤时,人从四方来; 枣适今日赐,谁当仰视之? 中庸之道 ...

  • 喜鹊声唶唶

    喳喳喳,喳喳喳。远远的,喜鹊的叫声传过来,长一声,短一声。 终于看到它们了。它们从那边的树上一路叫着飞过来,停在前...

  • 《魏公子列传》管窥

    《魏公子列传》管窥 一“嚄唶”与“袖” “晋鄙嚄唶宿将”,写晋鄙勇...

  • 唶引

    觊觎可谈于 尽言释尽慧炬劤 诲之隽逸亦可雝雝喈喈如绛雪

  • 有些事情如果用语言讲出来即是坏的,大面积损坏,那就不要讲。话不伤人,从人的口里说出来杀伤力则无穷大,超出你我的认知...

  • 咄!放下!

    最近回家,闭关写书。 尽量不去触碰手机,尽量不接触外物,亲近泥土,感受春光。 昨日得湖北作协主席李修文老师点拨,更...

  • 高峰体验@国画中的喜鹊

    “喜鹊声唶唶,俗云报喜鸣”。传说喜鹊能传达未知的好消息,故民间将喜鹊作为一种报喜的吉祥鸟。 诗人李白涉永王璘反叛而...

  • 国画大师的报喜图,愿您天天有喜!

    “喜鹊声唶唶,俗云报喜鸣”。传说喜鹊能传达未知的好消息,故民间将喜鹊作为一种报喜的吉祥鸟。 “画鹊兆喜”的风俗也大...

  • 余温散尽 一别两宽

    马蹄声咽,故园难觅。 金戈铁马难入梦,江郎妙笔何收回。 年华过半识尽愁滋味。 狂饮高楼无新词,倚马难待。 咄!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咄唶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zi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