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王连敏初16持续原创分享第313天 2020.4.20(农历3.28)周️️️一 约练共106次 本周约练3次
共情的第一块:
也就是最难的一块,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是道的层面!真正训练我们的换位思考能力,真正的能蹲下来,陪他一起做一个蘑菇的能力。这个能力生活中随时都可以去训练、觉察、有意识的去注意,去感受。生活中处处是修炼场。
共情的第二块:
反馈、表达出来。共振,情是情绪,共情就是能跟对方的情绪能同频共振。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能在同一个频道。
这期间可能有风险,可能会表达不准。毕竟很笼统。那咋办呢?言多必失。所以,在生活中,当然没有那么讲究,但在咨询中,我们不用说那么多话,如果想要与她共情,可以吊她的胃口:他说完以后,你可以用表情回应你的理解,对他那种担心、着急等等。然后就可以问他(拉长音):“这会让你有什么感觉?”把他自己的感觉勾出来。
他可能会说:“我烦死他了,我恨死他了!”
这个时候可以再重复它的感觉“这个事儿让你很生气!”
“对对对!就是让我很生气!”他感觉你理解他。其实你是从他自己的情绪给他反馈了一下。这是最准确的。
所以,如果对方相对很主动的话,不用直接去给他共情。而是可以让他自己说出他的情绪。然后再重复一下,或者用相似的意思说出来。这个时候往往更精准。他还感觉你很理解他。
共情的第三块:
看对方的反应。他自己是会给你反馈的。
这就是共情的三块,第一块是最难的,一般就卡死在第一块了!就是感受到对方的感受。好多咨询师是重视用语言共情的,一系列的语言,但是,刘老师对此不是太注意,刘老师注意的是:非言语!但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也没关系。没有绝对的对错。说话靠心不靠嘴,你的内心有了,这是最重要的。最核心的东西有了!你能感受到对方的感受了!这个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其他。就如两个人恋爱了:有的人说我爱你,有的人很少说我爱你。还有的人很多年,也不一定说我爱你。那么这三种,哪一种更幸福?哪一种就不幸福?那是不一定的!他们可能都很幸福。因为他们心中是有的,他们即使不说,眼神里面就能看出来,眼神看着对方,对方就能感觉出满眼都是爱!这俩人啥也不说,旁边人就能看出来这俩是啥关系。是恋人关系?夫妻关系?还是不正当的关系?都不一样的!因为心中的东西不一样,它呈现出来的很多东西也都不一样 。
所以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蹲下来,和对方做一样的蘑菇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
做语音咨询,气场会传过去。最好也是正襟危坐,像正式面对面咨询那样,全身心的在这里。
具体化:焦点配具体化,会更厉害!
用好的话,会有谈不完的话!我们的世界是由我们的语言建构出来的,改变语言改变世界,所以,当我们语言有更多变化的时候,其实它也能带动我们的视角变化,是相互的。视角的变化能带动语言,语言的变化其实也能带动视角的变化。思维也会随着语言发生改变。语言也会随着思维去改变。并不是单一的。
具体化就是把他所说的让他再多说一点,让他具体的讲一讲,就是聊透一些,因为实际中很可能会聊的比较粗 。如,对方说我要好好学习。咱们可能会要问,你要咋学呀?这也是具体化,只不过,我们的具体化 ,也只停留在略微一问。没有很深入的往下走。其实具体化可以走得很深很深,逐层具体问话技术,就是表达的怎样具体化的去应用,一层一层问得很细,可以具体用到孩子的成绩提升等方面。帮助孩子可以对他学习的这一块儿有更多的思考。
具体化常用的一些问句:“您能举个例子吗?”“您能详细讲一讲吗?”“你能具体说说吗?”“你这块儿大概指的是什么?”……所谓的具体化就是能让对方说得更清楚一些,能说的再细一些,再具体一些。因为实际沟通中说的话大多都是简略的,高度概括的,高度概括的词语:“这个人就是笨蛋!”但你没法了解他咋是笨蛋的呢?
本身我们说话就容易绝对,并且比较单面性,只看到一面或者很少的面相,通过具体化就可以让本来一件很概括的东西很有生命并立体起来,我们可以对他有更多的理解。如:他可能不想好?我们就可以问问他:“关于你说的这个他不想好,能不能说得再多一些吗?”这样,才可能了解的更多呀!
再例如:“我这段时间我感觉我没有多大变化。”就可以对他“这段时间是多长时间呐?”“感觉没有多大变化?是哪些让你感觉没有多少变化呢?”“除了感觉没有多大变化。那有没有感觉是好像有一点点的变化的呢?”还有,他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他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呢?他自己怎么看呀?……都要具体化!他自己是怎么认为的?怎么想的?对此他的感受是什么?等等,都要了解,都是集体化的范畴。
所以 对方给你说一些事的时候,你不要去告诉他,他要怎么办?而是要去问问他“能说的再多一点吗?”然后在说的时候呢,问“还有呢?”再给予更多的回应,他可能说得会更多一些。然后再问问他:“那,这件事情,你怎么看呀?你自己怎么看?你的感觉是什么呀?这件事给你带来的意义是什么呀?对你的影响是什么呀?意义是什么?影响是什么?它都是怎么影响你的呀?他都是怎么影响你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希望,这件事有什么变化的吗?”
他可能会跟你说:“希望!”要继续具体化!“你希望有什么变化呢?”
好奇三问:接着就可以用好奇三问再给他具体化了。当说到:希望他变化的时候?可以用好奇三问:
他说他希望变化。那就好奇“他希望有哪些变化?”接下来呢“是什么让你希望有这些变化?(找动力)”“这个变化如果实现了?会给你带来哪些不一样呢?(找好处)”还有“这个变化能说的再具体些吗?再多一些吗?”或者“这个变化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找元素、因素。)”每一个下面还要有回应。可以再问,“可以再多说一些吗?”“还有呢?”“当有这些变化,你的感受是啥呀?”等等!
练习:可以说一个自己现在的困扰。具体化这个困扰,问问:“描绘的更多一些,关于这个困扰。”再探讨一下:对这个困扰的感受?看法?想法?困扰对他的影响啊?有什么打算呀?”后,再连上好奇三问一起,至于,目标资源先不说,先好奇他的困扰这一系列,再好奇一下:如果想改变的话,改变下的三问。还有呢?再加上共情呀,倾听呀!给予回应。
先好奇困扰,再好奇改变。就好比树一样,我们看到的都是非常直的树干,树有枝枝丫丫呀,长得不太直,这是大自然中正常的情况。
来访者不断说的内容,一定是他在意的内容。祥林嫂为什么要不断地反复的循环的诉苦?因为祥林嫂很执着,因为他最爱的孩子没了,但是,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神经病、精神病、疯子,没有人愿意去听他说话,但她在努力的让人听见她的声音。
所以,当一个人在喋喋不休的给你说同样的一件事的时候,一定是因为她所说的话没有被足够的重视和看到,他需要的是被足够的重视和看到。我们越说他:“别说了,你说过多少遍了!太啰嗦了!”他可能越想说。所以,所有啰嗦的背后可能都是希望被更多的看到、被更多的听到、被更多的理解到。
所以 ,如果我们去问他,他没有应答,他还在说他那些,说明我们需要更用心的去听,给他更多的时间,这样,慢慢、慢慢情绪就出的来了,然后,道理才能进得去了。
作业:把焦点解决的技术问话大致的给看看,最好自己能写出来,最好去约练,按照思路去问对方,先顺下来。自己去梳理,大概什么意思?弄清楚。
第十二次课正式内容:尊重与希望
一、尊重
尊重与希望带来改变。焦点解决创始人茵素女士提出来,焦点解决是一个落实尊重与希望的学派。焦点解决是一个尊重与希望的赋能的学派。
尊重意味着无条件的接纳。但,无条件的接纳并不意味着对恶习无动于衷,尤其是对于家长来说。并不意味着没有规则、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不是的,因为你是家长,家长的角色是要有这些的。
尊重意味着要更多的信任。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但,这些不容易做到。因为,很多的时候我们不太容易去更多的相信,我们会忍不住在旁边去叨叨。
还有尊重,助人之前要先敲敲门。不贸然的给人家去用技术、不贸然的对人家要求人家怎么做?或者我们认为比较好,就直接给人家了,不这样做了,这就是尊重。我们发现,这样尊重以后 ,反而更容易良好的沟通。
尊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都要去练!在事上磨!很多东西,我们学的时候都知道,实际中就忘了!实际中去反思。就如学游泳,在岸上看,感觉好好的,挺好学的 ,实际上,你不下水好多次,你不在水里呛几口水,喝几口水,不扑腾扑腾,是很难学会游泳的,同样 ,我们学开车,我们为人父母,我们做咨询师,都是一样的道理,在实践中去反思,实践中去看书,这样我们的成长才能出的来。
但, 在太多时候 ,我们都太习惯于,认为听懂好像就会了一样,所以去做就好了,不管做的啥样,管他呢,完善永远在路上。只有上路了才能完善,不上路连完善的机会都没有。
尊重聚焦在当事人的个别需求:他需要什么?他的目标是什么?他的经验是什么?他的文化价值是什么?他怎么想?他怎么看的等等。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特别强调“他”,强调当事人,我们需要去更多的去问他,只有这样,他的动力才能出得来,当事人一开始的时候,都习惯伸着手去要,但,慢慢他都会意识到,原来他才是主角,原来他需要更多的思考,并且当他尝到甜头之后,她就会开始真的有更多的思考,这个时候改变也就出现了。
好多老师最开始来学焦点的时候,估计也都是希望伸着手想要的,尤其是孩子出状况的老师,都是向外求的,但慢慢开始,我们就变化了,会向内求了,我们就会有很多的变化了。
所以呢,当事人,我们要帮的人,也是如此。尊重他,其实也就是还给他自己选择的机会,自己为自己负责任的机会,自己拥有自我掌控感,力量感。所以我们要教会他,把他当主角,把他当明星。把他当专家。他的力量就会开始一点点的复苏。他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厉害。
一定要记着:他是专家,你也是专家,你们是双专家。你是引导、协助他去思考的专家,他呢,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你们双专家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如果是单专家,他很难成为专家,只有你一个专家,他的力量出不来。所以,我们就做好我们的专家,就是:协助他,引导他去梳理就好了!就是陪着她,让她弄情楚她想要的是啥,她最看重的是啥,她的希望是啥,她的期待是啥?她的努力有哪些,她的优势有哪些,资源有哪些,她自己咋想的?她身边的重要他人是怎么看的,她接下来怎么做是可能对他有帮助的?或者,他已经做得有哪些是对她有所帮助的?等等,陪她梳理出来, 她自己最清楚。
很多人,自己梳理的时候,是一团乱麻,哪怕是学心理学的,因为,自己梳理的时候,思维是跳跃性的,来回跳,不知道跳哪去了。我们根本就想不清楚,可能就陷进问题里面去了,一会儿清楚,一会儿糊涂。
二、希望
希望感,成就感,情绪,关系,这都是非常影响人的学习动力和状态的。不但是孩子,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很难去做事儿。当你认为不可能有希望的时候,也不想去努力了!努力干嘛?!看不到希望!
我们不怕努力,怕的是努力没有希望。
所以焦点解决就是花时间陪他去探讨他希望的是什么?他希望的如果实现了会是怎么样?当他能看到实现了以后是怎么样的时候 ,他对未来就会有更多的希望,还有,陪她去看到它的优势资源,尤其是她做到的部分。当他去看到他做到的部分的时候,他也会有希望,也会给他带来成就感。
尊重加希望就会带来改变!
然后是目标、资源、一小步,谈话流程图。
课下背技术,背问话,试着相互去问话,一定要去练习!!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不同的类型我们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是创始人在开始的时候划分的。不过,提醒大家的是,都是不固定的,不要随意给对方贴标签,认为他现在就是消费型,他现在就是抱怨型,他现在就是游客型。不一定!有可能是一种假象,伪装的。有时候看着是消费型。但咨询效果不见得就有效,滔滔不绝的讲,看着很配合,也有的人,看着是游客型,随便怎么地,但一次咨询下来,说不定就有效果。这都不好说。所以,不要给他贴标签,焦点解决最烦的就是贴标签:下定义就是他是什么人?不一定,供参考,或者说他只是当下所表现的一个状态而已。
1.来访型,又叫游客型:
他根本都没意识到他有啥问题,真是有问题也是别人的问题。“反正,我没啥!我凭什么要改变呀?!改也是你们改。咋不看你们是咋对我的?是我的错吗?”就是做咨询也认为“老师,我没错,都是爸妈的错。应该跟他们聊。我本来就不想来,我就不需要来。我又没啥,我说它干嘛?我不说,我不想说。”这就是游客型。游客型,做咨询一般是很难做的。
如果是游客型或者是游客型状态的话,你跟他聊他的目标,他的打算,他是不搭理你的!我们就需要花时间跟他同频,先同频,先能一块儿聊,就如讲那个蘑菇的故事。先聊能聊的话题,哪怕是小说,哪怕是打游戏,也行。实在是没法了,聊打游戏也行。你们能有一个建立链接的机会,同频的机会,然后才可能有一点点交流的机会。
没有交流,没有沟通,反而还指责抱怨,那么他就会彻底把自己给封闭起来。关上门就再也不开了。那么你又怎么去影响他呢?没机会接触你咋能影响他呢?
所以,先从能接触的开始再说。
所以,如果是游客型的话,先不要急着去改变他,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如果在家跟孩子的话,游客型的状态,最难的时候,上不了学,他也别的也做不了,这个时候你就先与他有链接了再说吧。做到一点,发自内心的给予赞美,哪怕他表面上否定,你还该欣赏你的就欣赏你的。当然,也不要为了赞美而赞美,那样的话也起不了很好的效果。聊完之后,也不要给他留太多的作业,让他接下来做的更多,谁搭理你作业啊?能来就不错了,如果是做咨询的话,下次能来就不错了。所以,先让在家耗着,一定要确认:孩子愿意来做咨询吗?一定要确认!如果孩子不愿意来做咨询,那就先别来。等他愿意来的时候,再给他聊,这样不至于有更多的内耗。
所以,我们不要试图聊,但是 ,我们好多时候,都是急着去聊。尤其是自家的孩子出现状况以后,我们急呀,我们急的时候就像我们胳膊上或者手上烂了一块儿,烂了一块儿得包扎,包扎以后不能干活呀!你没法干呀,你急呀!你急了会怎么办呢?有时候你会禁不住揭开想看看好了没有啊?越揭好的越慢。急啊,忍不住啊!所以,一般都要折腾两三次,啊,忍不住揭开,好啦,更好不了了!这一揭开!接下来又得花更长的时间了,这样反复了几次才老实。这个时候你提醒他也没用,你提醒他,别揭!这样好的更慢!他都快急死了!他会听你的?!
孩子的事,想想是不是也一样?!一开始你可能会说,不急不行啊,初中啦,或者是快中考啦!高一啦,或者是高三啦!等等,然后你就开始忍不住:再看看,再催催,啥时候上学啊?孩子不吭,流泪,或者“别问我,不去!”揭了两三次,看,不行啦,慢慢的,就不揭啦!这个伤口它长的速度反而可能慢慢加快了!挺难的!不是当事人没法体会那个难!那个揪心啊,那个一天到晚有个疤。天天想着这个事儿,一天到晚想着这个事儿。所以呀,你得有点儿自己的事儿干呀!忙起来你就可能不再关注你这个疤了呀!他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成长,人天生是有自我的复原力的。
2、抱怨型
一直去抱怨,认为有问题,但是,他认为都是别人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让他这样。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得花时间听他说呀!你得强烈的按捺住去指责他的冲动!很多时候的抱怨,往往是他说的话没有足够的被看到、被听到、被重视,没有在情绪更多的出来的时候,或者是在情绪还没有更多的出来的时候,他就被打断了。就开始给他植入道理、理念、教育、教导。这样的话,他就一次一次的出不来,每次都想出来那一口气,每次都给他压下去,给他一巴掌给扇下去,很多孩子都是这样一种情况,刚一说 ,就给他讲,“你这样讲不对!哪能光怪别人,你不看你自己!”等之类的,那她就可能像祥林嫂那样,每次提到那件事,她就气的不得了,然后就啰里啰嗦的说,因为他难受,他的这口气不顺,所以,记得讲过的“云手”吧,一抓,二退,三推!实际操作的时候 ,你得经过很多遍,才能有感受。记住了归记住了,实际中不经过很多遍你会很难有感受的。
所以,碰到抱怨型的。如果是做咨询的话,你就先抱着,这次就听他先抱怨好了。哪怕就一次咨询 ,就光听他抱怨。没关系,他说舒服了,他才能有改变的机会、想法。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情绪就好的多了。下次再进行,因为 ,本身,咨询就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儿,所以不用着急,第一次就让他怎么着,并且,同时我们也要听,他抱怨背后的期待是什么?然后给他重新建构,用语言给他讲出来。“哎,我听到,我不知道对不对呀 ,我听到,其实你是很在意你的学习的,我听到,其实你是很注意控制你的情绪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赞美,一种认可,对方往往也会说,“是!是!我是这样的!但是,他们都是看不见,今天说我不学习,天天说我不想学习,……”他会说很多!
所以,我们得会重新建构,听到他背后的期待、看重、在意,去听到这些。然后再反馈给她,并且,软化语言的方式反馈给他。这样,最起码的话,他会给你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有一个宣泄口,下次,他再来找你咨询的话,他就会有更多的变化了。
所以,针对抱怨型,也不要着急的去改变。要去听、去陪、去看,听他说去陪着他。看背后的期待与在意。慢慢去转化,慢慢去重新建构,不要急!
3、消费型
消费型是最配合的了:意识到问题很严重,或者意识到有问题,他本人也意识到他要改变,那我们就可以直接用上我们所学的,确定主题呀!目标啊,资源啊!一小步的行动啊!大致思路就出来了!
有很多孩子在家里边都属于游客型或者是抱怨型,有一小部分孩子属于消费型。孩子越大越如此,越大消费型的孩子越少。在家里面消费型的状态就越少,更多时候都是前两种类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