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坐在沙发上乱翻摇控器,一幅《妈妈》的封面,停止了我的翻动。因为看到画面上喜欢的两位女主角,倒了杯水,静静地观影,一个多小时的片子,一气看完。
剧情简单,日常。却能多处戳中泪点,堵塞鼻腔,盈满双眶的水,顺着双颊悄悄滚落。
吴彦姝、奚美娟饰演一对已经85岁、65岁的母女。一辈子未嫁的高级知识分子女儿,守护并照顾着寡居的老妈妈,日子平淡,安宁,也不乏温馨。因为被周到的照顾,妈妈还会时而撤娇,时而任性,少女般的调皮举动,常常令女儿无奈,但是,处处周到。
奚美娟以真实的演技,让我们看到一位退休的大学老师,热衷服务社会,到处义工,且清晰看世界,虽未为母,却以母爱的包容,一次次宽恕、救赎不良少女。从不放弃点滴之慈善,只为世界更美好而努力尽自己的全部责任时代楷模形象。
片中女儿,除了照顾母亲,做义工外,还在认真整理专家爸爸的考古日记,为那些未来得及公诸于众的考古发掘成果,尽早地呈现给社会,母女俩认真编纂整理家里的留存资料,终于完整出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忘我工作的女儿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在此之前我们只知道这种病人除了健忘,就是痴呆而已,通过奚美娟的演绎,更多的了解,此病除此外,还会有各种幻觉,躁狂等攻击性行为。在忘了自己是谁时,显然身边的亲人也不认识。这为相依母女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安及困惑。
“每个妈妈都是母狼,保护幼崽是天性。”
为母则刚,85岁的妈妈瞬间坚强起来。锻炼身体,仿佛又回到才为人母时的力量与坚强,像小时候一样照顾着女儿。当家门的密码锁出现问题,偏偏女儿内急时,妈妈豪不犹豫地砸开窗玻璃,跳进家,打开门。一连串的行动一点也不逊年轻的妈妈。
当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懂得如何爱,如何付出爱的。大部分的妈妈是平凡平庸的世俗女人,难免会在孩子成长时,错把“关心,关爱”当成“控制”,必将会导致痛苦的产生。
最近读到一篇《最亲近的人》,作者写童年时,因为母亲武断地宣读自己的日记,还说“小孩子能有什么秘密?”
粗暴干涉自己的喜好,且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她,抖着自己偷偷学的画:“你把学习搞好就行了,难道你都能成为画家吗?浪费时间。”
导致长大后的自己以及兄妹都很难与人建立信任关系,没有一个人能维系好自己的婚姻关系。
即便如此姊妹们也都不想告诉家人,因为他们知道,当妈妈知道自己的痛苦生活后,除了睡不着,什么忙也帮不上。而且妈妈更不知道这一切都是缘于自己以前的“强势”,能怨恨妈妈吗?
妈妈为了她们姊妹的成长也付出很多辛劳,为了照顾他们上学,起早贪黑。甚至在她姐姐刚上班时,因为胃不好不能吃食堂,妈妈就每天送饭,骑车,赶公交,还要上班。硬是用一年的时间,瘦了20多斤体重,养好了姐姐的胃,要说为孩子们付出的爱,一点也不比别的妈妈少。
天下的妈妈都一样,为孩子的付出从来都是无条件的,但是,表现的形式却是各自不一样的。
每一个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母亲,就像父母无法选择自己生出什么样的孩子一样。遇见了就是缘,好与坏都是最亲近的人。
我们的父辈们因为受成长条件的局限性,很难懂得如何科学育儿,他们拥有的只是沿袭自己的父母教育他们的模式,但是,必定时代不同,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都不同,育儿标准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当然会出现各种问题。
在陪伴妈妈的日子里,我深刻懂得了一些道理。比如“人的痛苦皆缘于总想控制那些自己不能掌控的,总是想得到那些自己难以得到的东西上。”说白了就是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
妈妈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古老的家庭里,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的外公,一向传统且专治,我妈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除了妈妈外其她的姨都被送给别人家了,或做童养媳,或做闺女,妈妈算幸运的被留在了身边。
姨们以为能留在父母身边一定很幸福,不知道的是,妈妈从小被缠足圈在家里,不可随便外出。更不让上学读书,“女孩子反正要嫁人,读那么多书就不会安心生孩子做家务,以后怎么可能过到幸福生活呢?”就是被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理由,糊涂养大,除了绣花,脑子里全部是父母兄长的各种训条,戒律,没有自己的主意。
等到妈妈自己当妈妈时,也是如此管教我们的,固执还难以沟通,总以为她认为的就是真理,谁要是撼动她那就是大逆不道。
姐姐老大挨打最多,哥哥们看到姐姐被打,当然知道该如何避锋芒,“阳奉阴违”地在妈妈手下求生存,轮到我更会总结哥哥姐姐们的教训,从不正面顶撞,但是,也从来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在什么地方都不想有存在感,就怕被长辈或领导关注。
妈妈总是想控制我们,想我们一言一行,即便是坐在那的姿势也要按照她的意思去做,仿佛没有她的指导,我们就不能长大,或长大了也是一个错误。所以,在家里没有一刻安宁,妈妈不是在批评姐姐,就是在指责我和哥哥们。做对了是应该的,从来没有表扬,得到外人夸赞时,妈妈还说,“小孩子做这个是应该的,哪里就值得表扬啦?”
终于,长大了一个个都远离妈妈,想指导我们都没机会了。人生就是一场轮回,妈妈老了,已经不能独居了,去年我将妈妈接回家来。
住进我家的前半年像亲戚一样,还不会直接批评我,必定很多年没在身边,实在忍住不住想说我的时候也是和声细语,不像小时那么严厉。时间久了,妈妈就忘了我已是一个快退休的人,总把我当成那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来管教。
每天晚上夏天19:00,冬天18:00后就不让我出门。且振振有词,“天都黑了,一个女人还往外跑成何体统。”不想当面顶撞,必定92岁的老人了,但是也不可能总听她的话,所以还是常常惹她生气。
我告诉妈妈,“我都是这么大的人了,您能少操点我的心吗?”然后,她又开始指点我的生活,这件衣服没破,不能丢,这个瓶子留在家,假如以后能用上呢?那个纸盒子那么好,丢了干什么?儿子那么大了,也不给他娶媳妇?赶紧订个日子,让他结婚......
喋喋不休,什么都要参与,且强势介入,不听就天天叨念。急了的时候我问,“妈,那二三十年你没在我家,我的日子不也过来了吗?”
妈妈是因为没文化,除了“关心关注”我的生活,她的时间与空间,无处安放,不会读书,电视也看不懂,出门没人陪电梯都下不了,在楼下和人聊天,一口地道的土话别人听不懂,所有的精力除了管我,还能干什么呢?
这是妈妈送出母爱的方式,仍是小时候管我的那一套,脱离视线就恐慌,分分钟钟都想知道我在哪里,干什么,自己辛苦,我也不轻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内卷”,大家过得都累。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人的成长,并不是要抛弃不完美的自己,而是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诚实地面对自己真实的感受。
唯一可以安慰的是,我成年了,且受过现代教育,知道用人生经历阅历及所学知识,帮助自己成长,消化那些由于妈妈的爱而带来的负能量,我依然能接受妈妈的所有言行,即便有时她在朋友面前让我难堪,那也是我妈妈。
然而,妈妈就无法治愈自己内心的纠结,每当我给她解释时,当时似乎听懂了,第二天又依然如故。我知道,那是她深入骨髓的认知,我无力改变。
每一位妈妈的骨子里都是“为了孩子好”,然而,有的妈妈不知道什么叫为孩子好,不知道如何为孩子好,所以往往事与愿违。
电影《妈妈》里的妈妈,陪伴着女儿一起进入阿尔茨海默病康养中心,以一个旁观者看着一群白发的患者,表达各自心中的妈妈,听他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尽管女儿常常不认识自己,也或可能伤害自己,但是,也不影响她照顾患病的女儿。
影片最后,母女盛装,妈妈用轮椅推着女儿,走向海边,不管前方浪有多高,不管明天将会如何,今天有能力,就要给女儿今天的幸福,这就是“母爱”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