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80后,从五、六岁记事起,经历了三个10年。
据专家研究表明,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大约10~15年就会进行一次革新。如果拿这个规律来讲乡村的变化,是极贴切的。
上初中时我12岁,那时村子里人非常多,没有人出去打工,外地也很少有人来到我们这个小山沟里。现在想想用一个词“世外桃源”来称呼那时的村庄,非常的贴切。
村子里热热闹闹,每天我们村里的很多小朋友都会在一起玩捉迷藏、踢毽子、抓石子儿、爬树等;妈妈则和村里的妇女们在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做布鞋、织布、缝衣服;爸爸和叔叔们闲时会在一起聊天,讲国家时事和解放时期的历史。
生活是自给自足式的,大家种庄稼糊口,用棉花织布、做衣服、做被面、床单,温饱能解决;住房的材料也是就地取材,是用泥做成土坯,自己烧砖烧瓦,用木材,盖成土木结构的房子,住的问题就能解决;再说行,那时满街跑的是自行车,拥有一辆自行车是很时髦的事情。
大学毕业那年我24岁,村庄里就有了一些变化。有一些人外出打工或者做一些小买卖,走进新世纪,果然有了大变化。村里的男人掀起了外出务工的浪潮,大家挣回了钱,也挣回了见识。
有了钱之后,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避体”和结实而是美观,街上开始有很多卖衣服的店,且花样也很多;村里人盖房子也开始买起了钢筋水泥,盖成了干净的平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