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河流模式呢?假如你和另一个人分别在一条小河的两岸,为了让对方从对岸抵达你这边,你就需要在这条小河里放几块垫脚石,以方便对方能够顺利地走过这条河。我们可以把上面这个场景想象成你和听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情景。这里的河流,可以理解成你和对方之间的知识隔阂,而垫脚石,就是可以让对方和你顺利建立起沟通的知识基础。
举一个具体例子,假如给没有学习过物理知识的人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果想要他能理解相对论,就需要在中间设立几块垫脚石,这几块垫脚石就是循序渐进的物理学知识的讲解,如果直接讲什么是相对论的话,那对方一定会不知所云。
再比如,如果你问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1减2等于多少,他一定会说你的题出错了,因为他的数学课本里还没有负数这个概念,所以你首先要讲解引入负数这个概念,他才能够理解这道题目。在这个例子里面,负数这个概念,就是渡过“1减2”这条河流的垫脚石。
所以说,即便有时候你开口说的就是重点,但是没能让对方理解,那也就是没有建立起沟通,你说的内容再关键,也是没有意义的。河流模式要做的,就是这方面的训练。
既然知道了沟通时放置垫脚石的重要性,就需要知道垫脚石要怎么放。
首先,把你所面对的这条河流画出来,也就是你和对方建立沟通前需要跨越的知识隔阂。然后把垫脚石也清楚地标记在河流之中,然后再把垫脚石的内容填入图形中。这么做最大的好处是能激活大脑,我们的大脑往往对视觉化的内容反应更清晰,而按顺序填入垫脚石的内容,就能很清晰地表现出:“只有走到这里,才能到达那里”,同时大脑也会不断地进行“只要走这一步,就会变成这样”的逻辑思考,所以,不断进行这样的操作练习,会把河流模式培养成我们的一个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河流模式是一个万能的沟通技巧。
在采用河流模式进行讲话时,如果能够把抽象的内容全部转化为视觉化的形象,会让对方对内容更感兴趣。河流模式就是一个视觉化的形容,我们也可以把河流换成一座岛,把垫脚石换成是岛上的一个个小怪兽,只有打败这些小怪兽才能得到宝藏,而宝藏就是你最后的结论,得到宝藏,就是理解你的结论。这个行为听起来有些幼稚,但是却可以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传达方式,提高人们对内容的兴趣,并且获得成就感。高等级的说话内容,才能让听者获得比内容更多的灵感。
所以说,在开始正式的沟通之前,利用适当的铺垫,消除双方之间的知识隔阂,让听众和讲话者站在同一个知识高度,才能为后面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