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然后又看了电影,发现电影比原书丰富了,更加带有人性的光辉。原书中的安迪是一个冷静的传奇式的人物,在监狱二十七年只有过一次绝望、崩溃的情绪;而电影明显削弱了这种传奇式的人物塑造,他也有痛苦他也有挣扎,但这并不能掩盖追逐自由的心。此外,原著中几个打酱油的角色如那个图书馆管理员老人,汤米等等都被充分利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们的叙事价值。还有一些改动出于人性的考虑,使电影变得很是温情。
比如增加了这样的情节,监狱犯人利于外监禁的劳动时间,为安迪捡了几颗石子,送给他做礼物;比如汤米不是被监狱长诱惑而背叛了安迪,而是被监狱长灭口;比如监狱长最后不是逃走,而是自杀在办公室里;比如安迪用自己的伪身份替监狱长洗黑钱最后偷偷把监狱长的钱分文不剩地转移到自己的账户下,而原著是安迪的三十七万是朋友伪造身份证为他开脱,投资积攒了三十七万。可能导演出于与作者不同的考虑,做了这些改变,使它变得更加善恶是非分明,但是未必不是一种幼稚化的体现。尤其最后一个改动与原著相悖,安迪的伪身份对安迪至关重要,是不能做任何违法的事情的,否则被警方查到,他所做的逃狱行为也就没什么意义了。这里是个大bug。
又看了当年的那本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通篇在讲“变”,适时而变,适事而变,调整自己,看好奶酪,不要以为它永远都会是你的。肖申克讲一“守”字,奶酪讲一“变”字,一个对外,一个对内。有些东西要坚守,珍惜鸟儿的羽毛;有些东西要改变,只要是积极的、有益的,那改变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选择什么舍弃什么,留下什么拿走什么,一切都是一种选择。PS:斯蒂芬˙金的确很会讲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