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举例音乐、视频都来源于网络,请支持正版。
继续我的一个大原则:唱片的第一个音乐总是我记忆最深的。
snap262.png第一面 第二面
1.大地,早上好 1.草帽歌
2.玛丽亚 2.《魂断蓝桥》主题音乐
3.《叶塞尼亚》主题音乐 3.我怀着美好的理想
4.老师的通知书 4.哪里有你的身影,哪里就有我的足迹
5.啊!好汉,佐罗 5.真叫我啼笑皆非.
6.祝不过生日的人快乐.
这是一张制作的很精美的唱片。是黑胶唱片,而且外壳是质量很好的纸壳,纸壳外面的防潮塑料包装,也是质量很好的塑料。在那时候用这么好的塑料是很不容易的,老人都是把装洗衣粉的袋子,洗刷了好几遍,然后拿来装东西,甚至食物。
这张唱片是当时译制的最好的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也基本反应了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引进的国外电影的态度。主要是上译引进,题材内容方面,还是有一些灵活度的。当时,说老实话,除了抗战剧,就没什么可看的了。其中一些电影,反复被放过很多次。
这里面3首日本歌曲,3首印度歌曲,3首英语歌曲,2首纯音乐。
现在回忆起来,不仅吐槽下。法国电影《佐罗》的主题曲是浓浓的墨西哥味道,而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的主题音乐却是浓浓的古典味道。
- 很好听的这首叫《玛丽亚》的歌,我依旧不知道是哪个电影的主题曲,因为叫了个《玛丽亚》这么大众的名字,现在也搜不到到底来自哪里。母亲说,可能这个电影在我们这种3、4线城市没放过。
- 《老师的通知书》这个来自于日本电影《我的老师》,我只能从父亲的叙述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日本电影,父母都看过,我却没有看过。
- 《草帽歌》是日本经典电影《人证》的曲子。我也是没有看过的,不过父亲反复给我说过多次有多么多么好的一个电影。
- 《祝不过生日的人快乐》,是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插曲。也没看过。
- 《魂断蓝桥》主题音乐,其实有个大众的名字《友谊地久天长》。
唱片的第一个音乐,是《大地,早上好》是日本的一个电影纪录片《狐狸的故事》的插曲。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说唱”风格的歌曲。
在《狐狸的故事》中,两个老狐狸辛苦的养大了这些小狐狸。却把它们都赶出了家门,准确的说,是“咬出去”的。小狐狸们很委屈,但最终还是离开了父母身边,去独立生存。
这个片段我印象极深的。那时候,我很年幼,看到这个,我不停的问母亲,为什么老狐狸去咬小狐狸呢?不是小狐狸的父母吗?母亲没有回答我,只是叫我看。
老狐狸真的不爱他们的孩子吗?赶孩子们离开后,它站在海边的草丛里,远远看着孩子们,它们知道这是做父母必须做的事情。
这个电影除了赶出家门这段,其他的都忘了个干净。每当我听到这首《大地,早上好》,就想起这段。到了高中之后,才明白。赶出家门才是做父母的真正的爱。至今想起这段,都热泪盈眶。
大学毕业之后,我没有在家停留多久,就去了浙江讨生活。没有社会经验的我,拥挤的火车上,看到那么多陌生人。前途是未知的,脑子里,只有这一首《大地,早上好》。我就是那只需要独立的小狐狸,我必须振作,父母的责任已经尽到了,他们虽然没有赶我出家门,但我要赶我自己出家门。
10年在外地的生活,我除了生了一场大病在家修养了2个多月,其余的时候,就只是每年过年回家住3天而已。别人会认为这种不着家是对父母的不孝敬。那是他们不懂,父母最大的心事不就是孩子的不安定,如果拼命的独立了,不依赖父母。父母的心就安了。让父母心安,这才是最大的孝敬。
现在,再回头看看这段故事,听听这首歌曲。这首歌给当时前途未知的我,有足够去独立的勇气。10几年后,回头看现在的中国社会,在“独立自主”这方面的培养,中国和日本差距真的太大了。
当时的电影,也催生了另一种产业: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就是用电影的一些片段图,配上文字,缩印成一小本。而《叶塞尼亚》《佐罗》《大篷车》,在看电影之前,我看的是小人书。
虽然说《大地,早上好》是我印象最深的曲子,那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悟的更多。不过,听的最多的,却是这三个电影的曲子。
唱片第二面的最后三首歌曲《我怀着美好的理想》《哪里有你的身影,哪里就有我的足迹》《真叫我啼笑皆非》,都是电影《大篷车》的曲子。
印度歌词,我们是听不懂的。但曲子里面会发出各种听不懂但很神奇的调子,这才是当时的年轻人们最喜欢的模仿的,不仅仅是我这样的小孩子,像我大舅小舅这样的已经17、8或者20出头的青年,也会学着玩。比如《我怀着美好的理想》中间那段:“哇哇哇哇哇哇”的嚎叫。比如《哪里有你的身影,哪里就有我的足迹》反复出现的“阿里猴”。除了这个唱片的歌曲,还有《拉兹之歌》“阿巴拉古”,《杜秋之歌》“啦呀啦”之类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发音。可以想像一下,一群背着书包上学或者放学的孩子或小青年。一起在学“哇哇哇哇哇哇哇哇”,或者“啦呀啦”之类的。然后哈哈大笑的傻样。
大篷车的小人书。我无聊的时候就看看,看的书皮都看没了。不过后来还是有机会看了2遍。印象最深的,就是《真叫我啼笑皆非》了。这个片段是一个很搞笑的片段,而且小人书里面几张纸介绍的一个场景,原来有这么有趣的一段歌舞。看过一次就忘不掉了。
《叶塞尼亚》,主题曲听了很多次,但电影比较晚我才完整看了一遍。随着这首优美的曲子出现的时候。我相信,真的非常多非常多当年看过这个电影的人,都会记得住李梓老师那句清脆的“当兵的,你不守信用!”
《佐罗》的小人书看的次数是最多的。看过电影之后,还玩一样的糟蹋了那本小人书,比如不喜欢的角色,就点燃香,就是那种上坟用的香,烧掉他们的眼睛,变成两个黑黑的洞……反正熊孩子的心理实在不懂。作为曾经的熊孩子,我自己也不懂我自己当时怎么想的。不过主题曲《啊!好汉,佐罗》真的是非常好听的曲子。这个电影更是让我明白新词:帅,什么叫帅的不行的帅哥:阿兰德龙。而阿兰德龙还作为一个服装品牌,就在我学校的对过,每次上学都看到这四个大字的时候,就想起佐罗,即而想起《啊!好汉,佐罗》。
写到这里,内心很感激上译的翻译和配音。更忍不住要吐槽一下汉语翻译。
上译曾经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人名,并没有故意翻译为汉语。比如印象最深的《佐罗》里面,那个被耍的团团转的大胖子加西亚,童自荣老师说的是标准的英语发音Garcia,其他还有《加里森敢死队》里面童自荣老师叫的部分队员的人名,也是标准的英语比如:Casino。现在看美剧,只要有角色叫Garcia,脑子里一定会想起童自荣老师。一提到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也会想起童自荣老师。
其实现在回头想想,名字翻译成汉语,真的不重要,不容易翻译就别翻译了。那时候就没几个人会英语,电影不还是放了多少遍都可以看的懂。现在接触外国越来越多,翻译出来的人名,搞得都没法认了。Henry的英语和法语发音不一样,James的英语和西班牙语翻译都不一样,John,很久才明白为啥英语不念约翰。
我曾问母亲唱片是否还在,母亲说,都没扔,就在楼下的储藏室,只不过没法放了,唱机早就扔了。
其实接触外国的这些歌曲。现在给我的感悟是,不管日本、印度、墨西哥、美国。他们有民族的,都有民族风格的歌曲。这些歌曲一听就知道是什么国家的,核心曲调的使用,乐器的使用,代表了一群人。
有天我在想,什么“风格”代表了中国呢?我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风格代表中国,而中国以外的国家,都用很早很早以前,移民去国外的华人所表演的那种敲锣打鼓的风格代表中国,现在听起来真心感觉很异样。
中国并没有向国外输出真正的中国风格
当龚琳娜老师弄的那些歌,不管带来多大影响,其结果如何。我很佩服她和她的丈夫。周杰伦……其实我挺佩服他的,但说所谓的“中国风”,就算了。
转载请注明作者。
本文首发于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