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磨难,有的可以一笑而过,而有的却会深深刻在我们的心里。
我在高中的时候,曾因为环境的差异和变化受到一次“心灵事故”,这次“事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我从一个自信满满、开朗有趣的女孩儿变成了一个自卑胆怯的人。
那时候的我很青涩、懵懂,遇到问题不会说出来,也不知道找谁去说,于是习惯把一切都埋在心里。直到上了大学,渐渐变成熟,才意识到自己的伤口需要自己去穿针缝线,让它愈合。关于心理疗愈,虽然那时什么都不懂,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感觉到情况有所改善。
可是好景不长,情况稍微改善一些后,便一直停留在那个阶段很长时间,怎么都不能再往前进步。后来我遇到了一本名叫《故事的疗愈力量》的书,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教会了我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做。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内心前所未有的轻松,就好像有一个软绵绵暖暖的东西在给心灵做按摩。
《故事的疗愈力量》讲的是如何用故事叙述的方法来疗愈心里的伤口。翻开书,作者写在第一页上的一句话深深地击中了我的心:愿将本书献给所有正在受苦,但不放弃的灵魂。
本书作者是台湾著名心理咨商博士、人称“叙事王子”的周志建,他是最早将叙事治疗大量运用在台湾咨商实务界的先驱。截至2012年5月,他在10年间已经举办超过290场叙事工作坊及1000场以上的叙事讲座。他曾因为感觉越来越不快乐,辞去别人眼中高收入又安稳的工作,一“休息”就是五年,成为了一个自由工作者,他同时也在学习一个功课——慢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学习“发呆”,学习“什么都不做也能安心”。他说那是他头一回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对自己是谁感到满意,那些年,他才感觉到自己真正活着,是在“过日子”,而不是“被日子过”。
周志建在《故事的疗愈力量》里说,说故事是一个“反思”的历程,先把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都真实地“掏”出来,不过滤、不编辑、不否认、不回避。真情流露,不隐瞒,即使是怨恨、批判都可以。这样我们才能让情绪有出口。情绪不通,根本无法做到疗愈。
先接受自己的情绪,是故事疗愈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自己的脆弱、痛苦或愤怒,生命的力量也会同时长出来,如果麻痹了负面情感,那你会同时也麻痹了喜悦、快乐等感觉,变成一个行尸走肉的活死人。
说故事能疗愈心理创伤还有一个原因:语言是有力量的。语言不仅只是一个沟通工具,更是一种价值、一种文化。一个人的语言里潜藏着他的意念、渴望、动机,语言是一种生命的展现,灵性的运作。因此我们应当慎用语言,不然会在无形中伤害他人,甚至给他人造成一辈子的伤害。
作者经常跟很多父母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其实是一句肯定的好话,这比送他们金子、房子还有价值。因为一句好话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信任和深深的爱,这是孩子一辈子衷心渴望的东西。当他们得到父母的爱与认可时,生命就安稳了。
很多人内心的伤痛,不说,不让它见光,压在心里,其实这样比事件本身更叫人痛苦。当我们不想分享心里的秘密与伤痛,它就会变质,让你活得很辛苦,很多人生命被“卡”住了,都是因为如此。但其实,把秘密说出来,你会发现它根本不是秘密,会发现大家都一样,你并不孤单。把故事说出来,把伤痛坦然地讲出来,便完成了一次疗愈。
但你仍可能会有一些话难以启齿,不容易说,或者找不到倾诉对象,没关系,你也可以写下来。作者把这种方式叫做“自由书写”,通过自由书写,以“写”代替“说”,把内心底层的东西给掏出来。在书写的时候,不用在意任何事情,把想到的都写下来,把过去的那些伤痛、愤怒都写出来,写到骨子里。然后去面对它,接受它,放下它。再次说故事时,你才能跟它说再见,这是叙事咨询里,处理悲伤失落的方式。
在节奏飞快马不停蹄的现代社会,很多人违背自己的心意活着,被框框锁着,每天忙忙碌碌,活得并不开心,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抑郁症,越来越高的自杀率,但亲爱的,我希望你留出一块空白时间,让自己发发呆,摸摸树叶吹吹风,经常进行自由书写,驱赶掉心里的阴霾,学会诉说故事,让灵魂不再受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