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黄永惠
浦西黄氏始祖黄天从公、二世祖黄材公,世姻帝族。南宋后期,黄天从公黄材公离开临安南下福建,在福建漳州龙海港尾浦西开基,形成后来的浦西黄氏一族。黄天从公父子的入闽动因是什么,性质是什么,意义何在?一直是学界和浦西黄氏家族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在纪念黄天从公入闽开基浦西黄氏七百三十周年之际,作为黄天从公的后代子孙,笔者参考有关史料,初步探讨了这个问题。
一、出走临安
南安末期,由于奸臣贾似道弄权,南宋王朝极度衰弱。1274年,南宋第六位皇帝宋度宗赵祺病逝,享年35岁。同年,年仅4岁的宋恭宗赵显继位,由其祖母谢太皇太后和其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朝政大权实际上都掌握在奸相贾似道手中。1276年1月18日,强悍的元兵攻陷南宋都城临安,谢太皇太后和宋恭宗投降,满朝的王公大臣尽为俘虏。此时,宋度宗之淑妃杨氏带领年幼的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等一部分皇族逃出了临安,南下金华温州。浦西始祖黄天从公父子追随和保护杨淑妃,举家出走临安。元兵占领江南大片领土,凶残暴戾,大量杀戮,激起强大民愤。尽管临安落入敌手,但各地的军民仍在顽强抵抗。杨淑妃南下温州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旧臣,积极组织力量抗击元兵。
二、福州新朝
1276年5月,陆秀夫等大臣在福州拥立赵昰为皇帝,庙号宋端宗,尊杨淑妃为杨太后,改年号为景炎。宋端宗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任命陈宜中为丞相兼枢密使,陆秀夫为鉴书枢密院事,张世杰为枢密副使,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新朝成立后,号令各地军民勤王,抗元护国,恢复宋室江山。各地军民抗击元兵,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事件。
三、南下广东
南宋长期衰弱,军民战斗力不强,更无精锐之师,而此时元兵极为强悍,所以纵有高昂的报国之热情,却无强大的护国之力量。宋端宋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失陷,南宋小朝廷由福州退到泉州。张世杰向泉州市舶司蒲寿庚借船遭到拒绝,随后蒲投向元朝,于是张世杰夺取船只,由海上向广东撤退。1278年3月,小朝廷到达广东湛江外的硇州岛,4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病死。于是群臣又立宋端宗的亲弟弟赵昺为帝,没有庙号,史称宋帝昺。宋帝昺年幼,即位时年仅7岁,以陆秀夫为左丞相,文天祥为右丞相,张世杰为太傅。
1278年6月,广东高雷失守,于是宋帝昺迁行都到广东新会的崖山,其时约有军民20万;10月,元军元师张弘范(张世杰叔父张柔之子)率领元兵由福建进入广东。1278年12月,在广东和江西组织抗元的右丞相文天祥因得不到支援,兵败潮阳,被张弘范的部将俘获。1278年底至1279初,大批元兵陆续赶来,围困崖山。
四、惨烈崖山
崖山四面山石陡峭,山高40余丈,与汤瓶山对峙如门,内为海湾,又称崖门,有险可守。张弘范逼迫囚于军中的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等,文天祥坚决不从,却写下了千古名篇《七律·过零丁洋》。张弘范又派擒获的张世杰的外甥韩某三次到宋营招降张世杰,张世杰断然拒绝。为了表示誓死抗战到底,张世杰烧掉建在崖山的皇帝行宫,集结千余战船,用粗大绳索系牢,连成一片,宋帝昺居中大船。
1279年2月,张弘范大军大举进攻,但元兵多不悉水战,久攻不下。元军改用火攻,宋军则用沙泥涂在木船之外,并用长矛拒火船不近,火攻成效不大。最后,张弘范切断宋军水源和补给,宋军只得饮用海水,呕吐腹泻者众,战斗力大减,1279年3月19日,宋营终被攻破。
太傅张世杰见情况危急,遂砍断绳索与黄天从公父子一道,率十六船乘夜色保护杨太后和闽冲王突围,并派小船去接少帝赵昺。丞相陆秀夫担心皇帝被俘受辱,坚决不肯让少帝上船。张世杰与黄天从公父子保护杨太后等,胜利突出崖门。元兵杀入崖山,陆秀夫仗剑先让妻儿老小跳海殉国,然后背起少帝赵昺走到崖山的奇石上,纵身跳入大海殉国。少帝赵昺身穿龙袍,胸挂玉玺。少帝跳海之后,后宫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宋军官兵战死的战死,没有战死的也随之投海殉国,无一投降。据记载,其时崖山海面浮尸近20万,情况极为惨烈。
太傅张世杰、侍臣黄材父子,保护杨太后和闽冲郡王突围后,传来宋帝昺投海殉国和宋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杨太后极度悲伤,痛哭言:“吾忍死万里间关至此,正为赵氏这块骨肉耳,今无指望了”,随后扑向大海,壮烈殉国。
仑苍庵山黄氏族谱 二世祖国栋公泣血书 崖山突围,匿赵为黄五、漂泊鸿港
帝后皆失,将相死国,全军覆没,一夜之间,南宋小朝廷没了。面临重大的变故,突围出来的十六艘船上的官兵何去何从?经商谈,决定回福建福州召集余部,再图发展。不料想,在船队返回福建途中,海面突发飓风,辛苦突围的十六艘船,倾覆十二艘,张世杰等殉难海中。
余下四艘船,闽冲郡王赵若和安在,我祖黄天从公父子安在。然而船到厦门外海浯屿之时,却失却杠椇,于是船舶失去控制,任其随风漂泊,竟入内海,却到鸿港(港尾)。于是便有了浦东银坑登岸、浦西开基和保王存赵之后续的故事。
崖山之战是南宋小王朝对元朝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较大规模的抵抗。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落入外族之手。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影响到其曾经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因此,曾经有不少中外史学家称“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六、先祖之光
在中国,历代王朝亡国的遗址,大多寂寂无闻,惟独南宋亡国遗址广东新会崖山独放异彩。这是因为南宋的君臣和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在崖山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正气歌,在崖海凝聚了爱国主义的民族魂。文天祥的《七律·过零丁洋》和《正气歌》世人给予极高的推崇。同样,那些精忠报国、浴血奋战,没有留下任何闪光文字的爱国忠臣,一样赢得世人的崇敬。先祖黄天从黄材父子,就是这样的爱国忠臣。从历史地位上看,同样在朝中为官,先祖的官位并不太大,入史册记载的份量较少也较轻;然而临安沦陷之时,众多大臣在谢太皇太后的带领下投降了,或者逃跑了,而先祖毅然选择抗战,追随和保护杨太后以及领杨太后懿旨,保护闽冲郡王,始终不离不弃;在战事险恶的境况之中,举家护国,与南宋最后的小朝廷共进退;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再由粤入闽,流离颠沛。这种意志和精神是极为可贵和崇高的。如果说为了自己一家的老小考虑,先祖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在宋元最后一役的崖山大战中,先祖仍在最前线,保护杨太后与闽冲郡王赵若和胜利突围后,仍与杨太后和赵若和在一起,是精忠报国忠心耿耿的具体体现。十六艘船,只余下先祖和赵若和的四艘,随风漂泊并且能够顺利靠岸登陆浦东,开基浦西黄氏,应该说这就是天意。
在保王存赵的初期,黄赵合居匿赵于黄,是一个英明的决策,也是先祖由精忠报国转为忠义护主的体现。随着元朝的建立,保王存赵的风险极大,甚至有灭族之虞。然而,先祖的忠心不变,义无反顾。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人口的繁衍,祖训显得极为重要。在整整元朝统治的百年之间,浦西黄氏家族坚持保王存赵的意志和信念,坚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实属奇迹。在黄赵族人的共同努力下,“保王存赵”安全地度过黑暗元朝的统治时期。直到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赵宋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之后终于可以恢复赵姓,可以安然地、无忧无虑地生活了。这实在是历史上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
“位卑未敢忘忧国”,先祖黄天从公、黄材公在南宋朝中官位虽然不大,但为国为民,抵御外来侵略精忠可嘉。南宋灭亡后,为了保王存赵,高风亮节,丹心一片。如果说南宋末年的抗元护国之战的失败,是一种天意的话,而先祖后来的保王存赵的义举就十分的成功,创造了“覆巢之下存完卵”的神话。这当中既有天意,更有人谋。先祖在南宋的历史功绩,比起世人称颂的南宋三臣,客观地评价起来应该是:忠同文天祥,义等张世杰,功齐陆秀夫。一点也不过分。
“抗元护国,天泽浦西兴望族;保王存赵,从此忠义立家风。”先祖入闽,创造了今日的浦西黄氏,留下了精忠爱国、忠义人生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浦西黄氏自先祖入闽开始,即以精忠报国为主线,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华章。浦西黄氏的历史,是一部精忠报国、忠肝义胆的历史,是一曲江夏黄氏儿女忠孝人文的辉煌颂歌!在隆重纪念黄天从公黄材公入闽开基浦西七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浦西黄氏子孙应该谨记、传颂、发扬先祖这些彪炳史册的光荣。
龙海海澄镇始祖天从公墓 仑苍六世祖均诚公后裔祭祖 2018年5月6日 黄秀聪/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