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个上过学或者平时爱看书的中国人,都应该看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朱先生借父亲买橘子的一举一动向读者展现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引发千万读者共鸣。还给网民造就了一个买几个橘子的梗。一说到买橘子,总能让很多人想到自己的父亲。
而这么好的一篇散文,却被某些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人断章取义鸡蛋里挑骨头以今批古,说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买橘子时违反了交通规则,建议撤出语文课本。
唉!我能说啥呢?无知呀!白读书了……难怪现在越来越多人讨厌那些所谓的专家了,我都不愿举例了……
朱先生是借这个例子去展现父亲对孩子的爱,让读者切入自己的父亲对自己做过的画面,虽然自己的父亲不一定给自己买过橘子,但是可能买过橙子,买过苹果,买过香蕉,拿过行李,给过钱,买过衣服……
这样的画面想想就能让自己美滋滋的。
是,朱先生的父亲确实是违反了现在的交通规则了,但是我想请那些老人家详细看看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那是在1925年,那个年代有我们现在的这样交通法规么?那个年代的人有这方面的意识么?这能怪他们么?不要拿我们现在生活的一些行为规则用在不同时代的人身上,那样很不格调,那样更显得你的无知。如果他们生活在我们的年代,那么他们还会违法交通规则么?就算是违法了,朱先生会这么写出来吗?报社杂志会刊登吗?你根本看不到这篇文章。更何况是,人家表现的不是攀爬月台,是在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当然啦!如果朱先生的父亲是干了杀人放火的事情去满足去给予自己的儿子的话,这样连另当别论都省了,犯法的事情我们都不应该做。人家老父亲攀爬几下月台,就上纲上线了,真的应该问下自己是不是心里有问题?法律不外乎人情,不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我们何必那么苛刻呢?这当然啦!这是很多中国人的劣性,你都让我不爽,我为什么要给好脸色你看。你都不给我面子,我总得弄出点你的问题来。所以正直的人是没啥好下场的,死了的就另当别论,当你的事迹曝光了,会得到很多人认同,甚至很多人愤怒,可是叫他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叫的最响的,往往是最容易妥协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可以为他人愤慨,发生在自己身上是万万不可的。
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的是自己生在朱自清先生后,要不然怎能看到如此名篇。《背影》绝对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关于书写父亲的文章,我们绝对能想到《背影》,而且我相信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里的也是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
话又说回来了,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是有些东西是永久不变的,父亲对儿女的爱就是永恒不变的。
都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而读《背影》,不一定会让你哭,但是它会让你回忆起你的父亲,回味起父亲对自己所做的点滴,让你充满感动,充满温馨,让你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畏风雨。
每个父亲都不是完美的,每个父亲都有他们自己的缺点,这样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我们自己都不是圣人,何必处处要求别人做圣人呢?
八年前当我也成为一位父亲后,我更深知道了,我这个做父亲的要尽自己的能力给到孩子更多点快乐,毕竟孩子陪伴在自己身边真的是就那十多年的时光。而我们要做的更应该是,趁现在多努力一点,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给到他们更多点的帮助,我真的不希望像朱先生和他的父亲那样,生活得那么拮据,翻月台买橘子的画面虽然感人,但是更多的是无奈,贫穷总会让人多些烦恼,甚至琐事缠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