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溝通的藝術教育寶寶身心科學
情绪流动才能让爱流淌在心间

情绪流动才能让爱流淌在心间

作者: 生之惑 | 来源:发表于2017-01-16 00:33 被阅读951次

    听了将近一年的各类课程和阅读各个领域的书籍,发现不论是心理学、儒家国学、佛学、爱和自由,还是家庭教育,最终目的都是“接纳自己、爱自己、更好的成为自己”,然后才能实现接纳孩子、接纳爱人、接纳他人。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不得不说情绪的觉察、控制与管理。而做到这一点恰恰是最难的,因为那会触碰到每个人内心深处痛苦的疤痕。我们都知道改变自己是痛苦的,于是更愿意选择走在改变他人的求术之路上!然而,没有哪位大师能告诉你有这么一个方法可以改变他人,一切答案只能在自己心中求取。

    在《别永远伤在童年》一书中约翰·布雷萧说,有两种情绪是人类婴儿所独有的,那就是乐与悲。

    随着成长,人又发展出很多其他的情绪,比如:喜悦、高兴、满足、愤怒、恐惧、悲伤、委屈、哀伤、内疚、羞耻、嫉妒……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中,托马斯·戈登博士称这些为原始情绪。

    一个周日的上午,我们跟牛宝的钢琴老师约好,11点到她家去上课,可是我们早上都起来很迟,吃过早饭都10点多了,老公的计划是我们一家人一块出门,陪牛宝上课,完了可以出去玩。可是他吃完早饭就坐那看手机,过一会儿看时间差不多了就头也不抬的催:“走啊,走啊!”那几天两个孩子都感冒了,我给孩子们准备药,一边叫着牛宝吃药,一边又要喂妹妹吃药。止咳糖浆妹妹不愿意喝,为了赶时间,我就只好强行喂,妹妹非常抗拒,哭的非常厉害,开始剧烈咳嗽,因为有痰,加上药的刺激,就吐了。老公看到妹妹吐了,才放下手机走到我旁边皱着眉头,不仅不知道如何帮忙还说:“她都哭了,你怎么还这样喂药?咳嗽怎么能吃药呢?”那边牛宝在叫:“妈妈,妈妈,我这个喝完了,还吃什么药?”我正要给牛宝拿药,妹妹坐在我腿上挥舞着小手:“妈妈我要这个。” 伸手就去拿,她的胳膊碰翻了水杯,我准备去扶,又碰倒了糖浆的瓶子,一时间桌子上、地上,呕吐物、水、糖浆、纸一片狼藉,老公这才接过去妹妹。电话又响了,是我妹的儿子打来的,问我可不可以到我家来玩,他并不知道我这边一片混乱,我耐心的听他说完之后,解释了一下时间安排,他没听明白,我只好说:“我等会给你回电话。”我看着眼前的一片混乱,听着妹妹因为没有拿到她想要的东西带着哭腔不停的叫:“妈妈,妈妈……”牛宝还在问:“谁啊?谁啊?谁打电话?”老公在催:“哎啊,干什么都不小心!快点,快点,时间来不及了!” 顿时我的火就噌噌往上冒,指责老公的话就要冲口而出:“都是你,什么也不帮忙,就知道催,什么都不干,就知道看手机,你要是帮个忙,就不会这么乱了,妹妹就不会吐了,糖浆瓶子就不会打翻了……”也想冲着儿子吼:“叫什么叫,没看到妹妹吐了吗?没看到我忙着吗?”甚至因为妹妹不好好配合喝药想捧她一顿。

    但是我在抬头的一瞬间很快意识到了我的情绪,我深吸一口气,伸手接过妹妹,平静地对老公说:“时间来不及了,你带牛宝去上课吧,我这妹妹还没搞好!”老公说:“好吧,牛宝快穿衣服我们走吧!”牛宝高兴的跟着爸爸出门了。他们俩完全没有意识到我内心的狂风暴雨。等他们走了,我重新给妹妹喂了药,收拾好桌子。

    一边做这些的时候,我一边回想刚才的事。这样混乱的场面发生的时候,我很愤怒是因为对事情不可控的无助还有因为看到妹妹吐了之后的愧疚,这些情绪都是我的,不是老公的,不是孩子们的,我想愤怒的指责老公和孩子们,只是想减轻我的内疚和无助。

    这就是原始情绪。当我看见这些的时候,我庆幸我压住了我的愤怒,没有向外攻击,用一种平和的方式化解了,我接纳了我的无助,用更用心的陪伴女儿化解了我的愧疚。当我把桌子擦干净的时候,我内心的情绪也随之擦干净了。

    情绪升起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捕捉到了,控制住了,而且看见了原始情绪,用接纳的方式化解了这些情绪。这也就是“元认知力”。(元认知能力是指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

    可是很遗憾,在被养育的过程中,没有人教我们怎样认识这些原始情绪,甚至很多情绪都是不被允许的,更有可能不但不允许表达,还会造到呵斥、打骂、羞辱,于是这些情绪就被冻住了,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而逃避痛苦、渴望快乐是人类的本能,为了避免身体的痛苦感受,我们的意识假装快乐,与身体分离,陷入到幻想之中,建立了很多防御机制。痛苦越多,意识离身体越远。于是我们也就失去了情绪的觉察能力。而让我们只停留在婴儿时期的情绪状态,只有两种,好的和坏的,好的是被允许的,坏的是羞耻的。

    原本人的所有情绪都是一种能量,比如羞耻感是为了约束自我的行为,而愤怒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边界不受侵犯。可是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这些情绪,对所有被认为是负面的情绪都是不接纳的,我们害怕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又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我们只知道这些情绪是不好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都转成了愤怒,又去攻击他人,以缓解自己对愤怒的害怕,可是这种方式却又产生了另一种情绪,即内疚,内疚又转而向内攻击自己,最终情绪没有完成能量的转换,成了攻击自己和他人的利器。

    控制情绪是一种功能,就像控制大小便一样,那么可以说一个人随便的发脾气攻击他人,就跟随地大小便没什么两样。可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没有学会这一功能。

    情绪没有被释放和正确的流动起来,它就一直在那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只要一根导火索,即可能爆发。

    那么怎么让情绪流动起来呢?生命树的创始人之一张嘉添老师对于情绪的解释,我觉得非常到位,他说了四句话:“喜悦而不克制,愤怒而不攻击,哀伤而不压抑,恐惧而不逃避!”

    我老公经常在我和孩子们还没准备好的时候说:“我走喽,拜拜!”实际也没真的走,就是作势要走,语气戏虐,我一听这话就非常恼火。一天上午准备一起出门,他又这样说,我又火了,我大声跟他说:“我讨厌你什么也不帮忙,在我还没准备好的时候这样说话,我感觉你随时可能迈出家门把我们丢下,这让我非常焦虑和恼火!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这样说了。”我很愤怒,但是我没有骂他,我只是表达了我的感受,说完之后,老公就没有再催,开始给我帮忙。

    这样的表达就是愤怒而不攻击,我把情绪释放出来,又没有攻击对方,我选择做真实的自己 。

    说完这些话我也意识到原来我干什么事都快,以及讨厌儿子慢,是因为我小时候家里姐妹多,我怕自己动作慢,跟不上节奏会让父母觉得我麻烦而被丢下。这次的愤怒来自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是把过去的情绪带到了现在。

    如果我把他骂一顿:“尼玛,我这么忙,你特么不帮忙还说风凉话,你是不是有毛病?眼瞎啊!”如此一来,他肯定也就火了,一来二去,就是要干架的节奏。这种表达情绪的确也得到释放了,可是却伤害了对方。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提出人活着的两大动力只有力比多和攻击性。可是很多人把攻击性理解为攻击他人,实际是这是一种错误的字面的理解。弗洛伊德所说的攻击性是代表分离,即拉开与别人的距离。一切指向分离的词语和行为都被认为是攻击性,而指向亲密的词语和行为则是力比多。

    那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怎么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呢?

    比如我女儿一岁左右的时候,在门口穿我的鞋子,穿好脱了再穿,非常专注,这时候外面突然放鞭炮,突然的巨响打扰了她的专注,她吓坏了,来不及把大鞋子脱掉就往我这里跑,爸爸离她比较近,一把抱住她,搂在怀里,拍着她的后背说:“不怕,不怕,爸爸在!”可是她哭的更利害了,我赶紧走过去,蹲下来,接过她,对她说:“宝儿刚才吓一跳吧,好害怕,吓坏了吧,如果害怕你就哭吧,妈妈在,妈妈陪着你。”她一听我这么说立刻就不哭了,带着哭腔说:“吓一跳!怕!”说完她就推开我,就跟没事人一样,又去穿我的鞋子了,脸上还挂着眼泪。

    同样是安慰,为什么出现两种不同的效果?只因为爸爸否定了她的情绪,而我看见了,她觉得被理解了。

    又有一次女儿(23个月)在玩套娃,其中一个套错了,卡住了,她搞不出来,我看她很着急就自作主张给她帮了忙,她特别生气,她是想自己搞出来的,我的帮忙一下子激怒了她,大声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把套娃都使劲扔到地上。我看到她生气了,第一时间离开她身边,站在离她两米左右的地方,温和的看着她:“唉哟,宝儿生气了,宝儿不想让妈妈帮助,宝儿好生气,生气的把套娃都扔了,真是太生气了。”我以大过她哭声的音量重复了两三遍,她哭了两分钟左右开始转过脸看我,我就走过去,搂着她的肩膀,一边给她擦眼泪,一边轻声又说了一遍:“宝儿想自己搞,不想让妈妈帮忙,是吗?特别生气是吗?对不起,妈妈下次不这样做了!”当我把她的眼泪擦干她就停止了哭泣,喘着粗气(看得出来她刚才真是太生气了),慢慢平静下来,指着套娃说:“妈妈帮宝儿捡,宝儿要玩套娃!”我立刻帮她捡起来。当她再次拿起玩具的时候,已经平静如初,我知道她的情绪已经过去了。

    这件事中,我为什么不是一开始就抱着她,而是离开她呢?因为我知道虽然她原本是因为套娃搞不好而挫败着急生气的,可是最后引起她愤怒的是我的帮忙,她对我有了很强的戒备,她觉得我侵犯了她的边界。我第一时间拉开与她的距离,让她觉得自己的边界处在安全之中,可是我不能离她太远,这样她会觉得被妈妈抛弃了,我站在离她不远不近的地方陪着她,让她感到既安全又满足了她的依赖。

    从小我就这样不断的给她确认她的情绪,她现在几乎很少哭了,当她遇到事情想要却得不到的时候,她会撅着嘴说:“哼,宝宝生气了,哼,宝宝很生气。”我会跟着她再重复一遍:“嗯,你真的很生气,你想要人家不给,太生气了。”想要东西拿不到的时候,她会说:“宝宝够不到,很着急!”我不陪她的时候,她会说:“妈妈不陪宝宝,宝宝很伤心!”她通过我的确认,已经知道了她当时感到不舒服的情绪是什么,那么她就不会只用哭和发脾气来表达,当她觉得她的情绪被妈妈看见、理解、接纳的时候,她的情绪就得到了转换,完整的共情是可以达到瞬间止哭的效果的。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威尔弗雷德·鲁普莱希特·比昂(Wilfred Ruprecht Bion)称这种共情得以让能量转换的方式叫“阿尔法功能”,也就是当一个人的情绪,通过另一个人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后,就相当于把情绪转移给了另一个人,那么自己的情绪就没有了。

    很遗憾,我们小时候都没有被这样正确的对待,可是没关系,现在我们已经长大,我们可以自己教会自己认识我们的情绪,多感受身体,让身体放松下来,放下戒备,找到与身体的链接。有些人的身体非常敏感,身体的反应比意识强烈,有些人的意识很强,能很快觉察到原始情绪,这都很好。当觉察到之后,不要抗拒,去看看这些情绪来自哪里,与情绪呆在一起。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个有灵性的小精灵一直都在,当命运给我们关上一道门的时候,一定会给我们留一扇窗。

    当我们还不能觉察自己的情绪时,对他人做不到共情时,可以选择做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攻击他人,不攻击自己。把自己与他人分开,把现在与过去分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被温柔的对待。

    曾奇峰老师有一篇文章讲到智者的四句箴言: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四句话完美解析了元认知力、共情、边界、独立。

    送给大家,希望我们都能找到与身体的链接,让意识之光照进黑暗的潜意识深处,看到我们的原痛!释放它、接纳它,让情绪流动起来。

    情绪流动了,爱才会流淌在心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zf_14c8:这一篇建立在真实体验之上的认识,非常有价值!也很有启发!认识自已之路只要开始,都不会嫌迟的。会继续关注!
      • 海上心情:情绪没有被释放和正确的流动起来,它就一直在那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只要一根导火索,即可能爆发。
        仿佛看到小时候母亲的指责,不觉醒的母亲只会害孩子。
        生之惑:@海上心情 看见就是疗愈:blush:
      • 落笔天涯2016:真正的学以致用,我好像还一直卡在某一刻出出不来,学习了!
        生之惑:@天涯2016 加油,我们一起:fist:
        落笔天涯2016: @生之惑 努力!☺
        生之惑:@天涯2016 你也会到达这里的:blush:
      • 小静怡:写的太好了,把学到的知识能这么完美的用到生活中,你真是我的榜样
        生之惑:@6c1b256f7482 你也很棒,学以致用:+1:
      • 81561079f4ce:非常棒的情绪记录,佩服你在一年多的学习心理学的时间里,对自己有如此细腻深刻的觉察,并即时转换情绪的能力,还把理论依据出处标明阐述!让我对你有点小崇拜嘢!😍 🌹
        生之惑:@81561079f4ce :blush:哈哈,谢谢!
      • 182bb334f67b:专业阐述分析,文笔清新流畅 最重要的是将所学运用到了自己的实力生活中 太棒了
        生之惑:@182bb334f67b :blush:谢谢,欢迎讨论学习
      • 逗筱逗:写的真好!能准确发现自己的情绪,并且表达出来,真的很强大!
        生之惑:@逗筱逗 当与身体链接上之后,你也会做到:blush:

      本文标题:情绪流动才能让爱流淌在心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mu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