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见朋友圈疯传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把我震撼了:“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受独生子女时代带来的伤害”。
往下一看是这么两件事情。
第一件呢,是广州某大学任教的夫妻两在国庆长假期间未沟通就径直前往南京看望在读大学的女儿,谓之“给孩子一个惊喜”
然而呢,女儿非但不领情,责怪父母不打招呼就来,极不尊重,而且自己与同学有约在先要去苏州玩,所以女儿转身去了苏州,留下父母凄凄惨惨戚戚……逛了一天之后黯然回家,泣不成声……
第二件呢,也是父母国庆去探望女儿,但是女儿态度消极冷漠,完全没有父母期望中的承欢膝下,合家欢乐的场景。
评论区一片热闹,有说:“大多数独苗当宠物养哪会有感恩之心哟。”“唉…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代…不懂回报,不懂感恩,也无责任感!”
也有说:“慈母爱意浓,严父情意深!未来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亲被泪淋湿,这就是中国的教育,修身不修性,育人不育德!”“呵呵估计只有当我们的下一代做了父母,才会为曾经的今天后悔和惭愧。”
当然也有更多的评论说,“中国的人口密度太大,竞争太激烈,孩子要成“材”多经历学校家庭双重高压,子女父母不亲太常见!对孩子而言,爱不是如你所愿,而是如我所是。”“我个人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有问题,人性本质是相似的”
“为什么出发前不沟通好探望时间,父母是否明白,这种长假,孩子与同学肯定有安排。因为我们是爹妈,我想我,所以我就来了。只能说,因为爹妈忘了尊重子女作为成年人的自主权,所以,换不女儿对他们付出的爱的尊重。中国式父母,还是太想当然了。”
笔者还提到“美国学者说:30年后,人类历史将迎来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他们将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福音还是灾难?美国学者必须为世界研究预案。我现在明白了美国人的远见…”
啊,宛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
文中的这些被孩子拒绝的父母,因为自己的“一腔热情”被孩子“拒之门外”就“恼羞成怒”于是“寻找原因”。
如果原因是自己……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父母怎么会有错呢?中国的父母不就是家法的代表吗?父母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孩子好吗?我是为了你好,我怎么会有错呢?所以,父母是不可能错的。
那么原因是孩子错咯?嗯,很有可能!你看TA,从小一砣软嫩的肉团,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我们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喂养长大,送你去学校,培养你成才,然后呢?你的假期你就能自己安排了?你就能跟同学出去玩不跟我这个想给你“惊喜”的父母一起玩?你就能跟朋友一起肆意玩乐,就能拒绝在我面前乖巧.jpg地吃饭听父母教育了?所以是孩子的错。
等等,孩子是我教育出来的,如果是孩子的错,那么就是说,我教育错了?这不行!
明明上一条说了父母不可能错,那么明显孩子的教育也没错,那么是什么的错!必须有什么为这个事情背锅的,这么黑的锅子,没人背怎么行!
嗯,一定是独生子女政策的错!就是这破政策害得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让孩子忽然间成为了卖方市场,全家人都扎堆地对TA好,所以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不爱父母!所以……就是计划生育的锅!
国家,你欠我一个会爱父母的孩子!
———我是分割线,待我平静一下———
昨天晚上我拿前面这部分给我女儿看,然后我问她,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她说,这是反讽,其实你想说的是,问题出在家庭教育。
“怎么会出在家庭教育呢?这些父母把孩子抚育长大并且还上了大学,家庭教育会有问题?”
“当然了,很明显这两个家庭里面,没有良好的沟通,父母对子女也不够尊重。”
“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做法是比较好的呢?”
“去探望之前先打电话说出自己的想法,看孩子有没有其他的安排,或者说就算有其他安排,是否可以调整一下。如果不可以调整,那么就调整自己的时间,找一个大家都合适的时间去,不就大家都开心了嘛。”
———我是分割线,待我得意一下,我女儿17岁在读高三———
我们真的在经受独生子女时代带来的伤害吗?
除了失独家庭,没有任何一个家庭应该(或者说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在那篇文章的最末,一位伤心欲绝的妈妈说:“我深爱我的女儿,可是,她爱我吗?”
多生几个孩子,孩子就会因为争宠而讨好父母,于是就会爱父母了,是这样的意思吗?
这样的爱,是爱吗?
这样的家庭教育,是教育吗?
孩子总是爱着自己的父母的,从她睁开眼睛看着父母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是她的天和地。
心中没有挫折和愤怒的人,不会想着毁天灭地。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但不表示孩子就要早请示晚汇报一样随时报告父母我爱你们,我一定好好报答你们,我会一直做你们的乖孩子……
实际上,我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接待的不少求助者的问题就是——她们太乖了。
中国的父母总是包办太多孩子的事情。
不管是生活还是理想,恨不得全部早早给孩子画定蓝图,你给我按部就班,走完这清晰可见的一生。
却忘记问孩子一声,这是否符合你的意愿。
小孩子有什么意愿,她会有什么想法,她平稳地过一生就是最好!
最好?对谁最好?是你,还是她?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孩子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不是父母的。
孩子的人格是她自己特有的,不是父母可以任意扭曲的。
孩子的生活是她自己的,不是父母可以越俎代庖的。
孩子的世界也是需要她自己去创造的,不是父母就能遮天蔽日,挡住所有风雨的同时,您也挡住了她的阳光。
作为大学生的孩子们,她们的世界刚刚对她们徐徐打开大门,一切都在萌芽状态,一切都需要她们去自己创造。
不说大家也知道,我们的孩子处于中学的时候,也正是在经历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心,也处于第二逆反期。
逆反期是必须经历的,逆反期的意义在于“是一个人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就好比一个个的王国。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跃跃欲试地想要宣告自己的王国独立自主。
其实想想也是,做父母的最终心愿应该也是看着自己的孩子独立而强大,发出生命的光彩。
但是,很多父母不愿意放手,因为他们需要爱孩子,他们自己的王国边界模糊,所以也接受不了一个新兴的边界清晰的王国诞生。
于是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父母做出了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我把这些行为归纳为“以爱的名义灭了你的独立”。
文章开头的那个女儿很棒。
首先她安排好了自己的生活——国庆长假与同学一起去苏州游玩。
多好的一个个体!她独立,没有依赖,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快乐是自己可以给的,不外化在别人身上。
其次,她要求得到尊重——她把父母的突然袭击称为“极不尊重”,这是一个有着良好的自我边界的人,寻求的是尊重而不是疏离,是合适的人际距离。中国人喜欢扎堆,除了外在的那种在喜欢集体行动之外还体现在心理上也喜欢抱团,没有良好的人际距离。
最后,她信守承诺,与同学一起去了苏州,并没有屈服在父母的“一片苦心”“一番好意”之下,坚持去了苏州。
赞一个。
就像一个评论里面说的那样,教授夫妻等委屈过去,回过味来,应该会感觉欣慰。
孩子长大了,独立了,有自己的判断,不会被别人随意支配和挟裹。最重要的是,她有能力为自己安排生活,有能力去见识更多的地方,有能力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些能力的总称是什么?
她有能力开拓自己的世界!
如果她这一次一次勇敢的尝试被阻挠,如果她独立自主的事情一次一次被阻止,很可能久而久之她就不再尝试,回归父母的王国做一个乖乖听话的孩子。那么,一个没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或浑浑噩噩随便混下去,或平稳地郁郁寡欢,失去光彩。
说到这里,到底是父母在经历独生子女带来的伤害,还是独生子女在经历父母带来的伤害呢?
不言自明。
姐姐跟我抱怨说孩子去读书,国庆放假也不回家呆几天,就说自己忙于学习要搞研究。看了那篇文章之后也强烈怀疑孩子真的爱父母吗?
我看着她的眼睛说:"他的爱,是不用怀疑的,孩子爱父母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但是现在还没有到他的爱成熟到可以反哺父母的时候。读大学,甚至刚工作的孩子,忙于开拓自己的世界,就像一棵在尽力长高的树,他拼命地吸收营养,努力地伸展枝叶,发展着自己。等到父母年老,他才会有能力去扶助父母。现在急于把孩子控制住多陪陪自己,相当于阻碍他,你在采收还没有成熟的果子,得到的是冲突,也就是苦涩。不是孩子不爱父母,而是孩子把这种爱深藏在根里,树苗还小的时候,你不要去依靠。"
另外,尊重孩子,他才会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那么,就让我们父母独自在一边凄凄惨惨戚戚?
文章的第二个例子,孩子陪在父母身边却态度消极冷漠。WTF!这明显是一个沟通不良的例子。
经常会想起一个朋友跟我说的一件事情。
那天她带着侄女去逛街,走了半晌感觉累了,她把侄女带到一家奶茶店,给侄女点了奶茶和慕斯蛋糕,自己什么都不要(怕胖)。
看着侄女乖乖地喝奶茶吃蛋糕,她觉得好开心。忽然侄女说:“小姨,我觉得吃蛋糕的人是你不是我。”
她一下懵逼了,说,怎么会呢?
小孩说:“因为你看我吃的样子,比我还爽。”
这个朋友对我说,那一刻她忽然懂得了什么叫“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她说,其实有需求的人是我,因为我自己减肥不能吃那些东西,所以我在完全没有征求侄女意见的情况下擅自带她进去,点了我认为最好的东西给她,让她吃。她是代替我去吃那些东西,在那个时候,是我的一部分在她身上享受,我解决的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她的需要。”
父母何尝不是经常在做这样的事情呢?
我妈就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小的时候,我妈感冒了在吃药,会把我抓过去也吃一颗,尽管我并没有感冒;她觉得冷了,会首先把我抓过去加件衣服。直到现在,回家我把外衣脱了,我妈也会一直念叨我会不会冷,直到她去找件背心让我穿上。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有一种专业叫“你妈/爸觉得这个专业好”
有一种职业叫“你妈/爸觉得这个职业体面”
当孩子无法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反抗就应运而生。
反抗的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显行为,比如我高中的时候离家出走。
另一种是隐于内心,文章中的第二个女儿就是这样。她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不顶撞,对需要反抗的言行似乎置若罔闻,但内心压力很大,充满痛苦,并会将其内化为不良的心境,难以转移。
最后这样的人就成为了我的求助者。(还记得我前面说到我的求助者大多以前在家很乖吗?)
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粒种子。
我们要尽力成长为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我们才会身心健康。
如果我们的成长,抗争,开拓受阻,我们就会扭曲,退缩,没有信心,失去能力。
如果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允许孩子做自己。
相信孩子的判断力。
当你真正把孩子的人生交到她自己手里,她没有理由不小心珍惜,因为她掌控着自己的人生。
同时因为她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她才有能力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世界。
这个时候,父母还用怀疑孩子是否爱自己吗?
我们无法用伤害与抱怨换来“被爱”,但是,爱与信任可以。
这一切关乎爱的理念,真的跟是否独生没有关系。
网友评论
希望看到你更多更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