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 语花
语文考试的恶补(2)

语文考试的恶补(2)

作者: 小kingQwQ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21:30 被阅读1次
    语文考试的恶补(2)

      (二)典型题实战兵法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

    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 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格式: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 句式转换: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 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表达了 情感。  排比:表现了 ,抒发了 ,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 ,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 (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 ,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 ,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3)读后感等 。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三、避免作文无谓(不是作文能力差等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1、保持整洁的文面;不龙飞凤舞、东涂西抹、箭头乱飞、写不下去大笔一圈“不要”。

      2、规矩写题。不忘拟题;写在第一行的正中央;不把话题当标题。  3、拒绝三段式。5-8段为宜,段与段详略分明、长短兼顾。

      5、规范使用标点。标点符号要占格;不一逗到底;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引号要占两格,其它标点均占一格。还要注意:顿、逗、分、冒、句、问、叹等标点符号不在一行之首;书名号、引号前半边不在一行之尾。如遇特殊情况,让此标点“委屈”留在行未或移到下行。

    6、注意保密。不透露真实姓名、地名、校名,要遵守考场规则和考场道德。   

    文学类阅读答题技巧

    一、 “理解作者在文中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题,多用原文或整合原文语句作答。 

      (一)答案表述的原则 

      1. 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 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 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要求。 

      (二)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 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截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 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拿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三)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1. 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 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文考试的恶补(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pn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