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璞源子书友荟圣贤书友会读书
一生必上《大学》,体会灵魂纲领

一生必上《大学》,体会灵魂纲领

作者: 芷11 | 来源:发表于2021-07-16 21:46 被阅读0次

    文:佳淇

    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以《论语》为根本。重点在《中庸》,将这一重点用在一生中,你将收获惊喜。

    然今天要讲的,是你一生必上的一所《大学》。

    若把儒家眼中的生命比成一场旅行,则:

    《论语》是地图,《中庸》是指南针

    《大学》是在地图中画出的路

    《孟子》则是简明旅行手册

    儒家讲“和而不同”,强调自由精神和自我探索。

    儒家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并被列为四书之一,其突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中两个很有代表性概念:圣人问题、家邦问题。

    继而与这两个问题形成完美呼应,从不同方面回答了儒学要让个人、让社会变成什么样?这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人生规划同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支撑起整个儒学大厦的关键。

    那当下的我们,又能从《大学》中读到什么呢?

    《大学》“三纲领”,全篇灵魂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首句,开宗明义点出了核心宗旨,即“三纲领”。

    所谓“大学之道”,“道”这个说法本身比较模糊,指抽象的、先验的法则或存在,但是在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的观点中也有不同的侧重含义。

    “大学之道”是教育总规律、总目标、终极纲领。

    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只有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方能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上至善至美境界。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在明明德,“德”是源自人性内部的美好品质。

    “德”要充盈于内才能在外有所体现。

    德本身是美好光明的,最开始也是内在隐藏的,只有把它真正地激发出来,才能成为德行。

    故“德”本质虽“明”,也需要一个“明”的过程才能焕发出来,故曰“明明德”。

    这不仅仅涉及个人修养的问题。个人的“明明德”是修身,天下都这样做,就是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到平天下的层面了。

    儒家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在此实现了交汇。

    “明明德”的过程也是“亲民”过程。

    随着人内在美好德一步步焕发,本身由内而外也经历不断革新的蜕变,这过程正是生命不断发展完善的进行时,使人抵达更高境界必经之路。

    “亲民”亦不仅指个人道德修养完善,也包括儒家以德治国的社会理想。

    使全天下的人都能做到生命的不断发展完善,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纵观思想史,几乎每位思想家都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发展阶段上限”这一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

    “发展阶段上限”体现《大学》中就是“止于至善”

    为什么要“止”?因为意识到了上限的存在,正如《论语》中讲的“过犹不及”。

    何谓“至善”?一种最合适的生存状态。

    并不像《道德经》中的“道”那样超乎万物之上,也不像《庄子》中的“造物”那样神秘莫测。好似原始的宇宙意识,真真切切的一种现实生活。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谈到写文章要“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人生如此,“至善”正是生存环境对人可选择生存状态的限制,即“不可不止”的地方。

    这句“止于至善”,让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蕴含着极强的现实关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必上《大学》,体会灵魂纲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qi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