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澄意!成意!

作者: 满地森森 | 来源:发表于2018-09-04 16:44 被阅读28次

    关键在诚意。

    某日,读《传习录》突然有感,不禁感慨:

    阅读心学近十载,

    如今方知下手处。

    惭愧之余复欣喜,

    原来诚意恁么解!

    诗不是好诗,感觉是真的。不知怎么回事,是读错了,还是撞邪了。在那时那刻,就是视而不见的。就是不知道那么浅显的字句所表述的意思。看着,漠视着,忽忽又过了很多年。直到这时刻到来,忽然就明白了。

    原来,就是要诚意。原来,用阳明的话说:“诚意是第一义”。原来,就是要在“意念发动处”用功夫。

    错在哪里?用阳明的话说,“不能致良知”,知道什么是对是错,却不能实行,就是“不能致良知”,所谓“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不能致良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良知被私欲遮蔽了。

    一点没错。可恶的一点没错。真是因为被私欲遮蔽了。

    原来读《传习录》就是目的不纯的。就是想因此出名成家的。满腔欲念的读一种千方百计要去除欲念的学问,岂不是讽刺?!如果成功了,才怪。

    关于诚意的重要性和操作性,阳明是这样说的:

    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当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著力也。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著力,便是在诚意。如一念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诚意。工夫到诚意,始有着落处。然诚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所谓人虽不知,而已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则这个良知便遮蔽了,是不能致知也。吾心良知既不能扩充到底,则善虽知好,不能著实好了;恶虽知恶,不能著实恶了,如何得意诚?故致知者,意诚之本也。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为善则不善正了,亦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也。如此,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得以致其极,而意之所发,好善去恶,无有不诚矣!诚意工夫,实下手处在格物也。若如此格物,人人便做得,‘人皆可以为尧、舜’,正在此也。

    不是一般的易懂明白。而且,多少有些得意洋洋:

    若如此格物,人人便做得,‘人皆可以为尧、舜’,正在此也!

    在另一处,则说: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

    又说:

    《大学》工夫只是诚意。

    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

    千言万语,都说诚意。所谓诚意,就是澄意,澄洁意念和想法,使之正确;也就是成意,实现意念于现实之中。既要讲“政治正确性”,又要讲“技术专业性”,就是所谓“又红又专”。

    在另一个地方,他又说:

    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功夫。

    诚意就是慎独。诚,就是不自欺。

    诚意,就是把自己那些不好的念头改正了。诚意,还意味着始终坚持自己的正确的志向或理想,打败那些干扰的想法和外界的诱惑。诚意,还意味着想方设法的实现这个正确的想法。这一段功夫,阳明说就是格物。这个格物,也就是在现实中把自己的正确的意念实现了。

    所谓修养,枪法要准确。不是专注于技术层面,在年终总结时,着眼于方式方法的正确与否,效果好与否。而是着眼于在做事时,所产生的那些个想法对不对。对,就留下;错,就克去。

    他又说:

    又言“譬之行道者,如大都为所归宿之地,犹所谓至善也。行道者不辞险阻,决意向前,犹存心也。如使斯人不识大都所在,泛焉欲往,其不南走越北走胡几希矣。”此譬大略皆是,但以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别为存心,未免牵合之苦,而不得其要耳。

    夫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此正是诚意之意。审如是,则其所以问道途,具资斧,戒舟车,皆有不容已者。不然,又安在其为决意向前,而亦安所前乎?夫不识大都所在而泛焉欲往,则亦欲往而已,未尝真往也。惟其欲往而未尝真往,是以道途之不问,资斧之不具,舟车之不戒。若决意向前,则真往矣。真往者,能如是乎?此最工夫切要者,以天宇之高明笃实而反求之,自当不言而喻矣。

    不学知识能行吗?他的学生王天宇有所疑问,就举了一个例子,说比如一定要到北京去,但是不知道道路,这怎么能去呢?意思说:不学知识,是做不到事情的。这个和后来有些攻击阳明学说的人的理由是一样的。意思只在心性、念头上下功夫,是不能实实在在的做成事情的。所以,阳明先生强调为善去恶的功夫是不济事的、不管用的、不能治国平天下的。

    这还了得!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准则。谁被攻击说其学说没有实际用途,就意味着是一个腐儒。这已经是儒家内部骂人最厉害的话了。阳明先生如何能忍?于是,他说:想去北京天安门,你还不打听道路咋走,不准备盘缠哦?那叫啥子十分想去北京呢?!扯淡嘛!

    在另一个地方,他也说过: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圣人,并不是什么知识都知道,需要知道的时候去找人打听就行了,书上找得到,去读书就行了。不懂晓得去问,就是良知。真的去问了,就是致良知。

    简单吧?简单。正确吧?正确。

    那是必须的,如果不是简单而又正确,传统文化有什么学的必要?

    再补充一个材料。再讲阳明先生对知识与道德的关系的认识。

    阳明先生《陈言边务疏》这个文献里面有两个有意思的东西,一个是他在里面超前的提出类似于办军事学校的构想,俨然历史架空小说中的穿越者。

    何谓蓄材以备急?臣惟将者,三军之所恃以动,得其人则克以胜,非其人则败以亡,其可以不豫蓄哉?今者边方小寇,曾未足以辱偏裨;而朝廷会议推举,固已仓皇失措,不得已而思其次,一二人之外,曾无可以继之者矣。如是而求其克敌致胜,其将何恃而能乎!夫以南宋之偏安,犹且宗泽、岳飞、韩世忠、刘锜之徒以为之将,李纲之徒以为之相,尚不能止金人之冲突;今以一统之大,求其任事如数子者,曾未见有一人。万如虏寇长驱而入,不知陛下之臣,孰可使以御之?若之何其犹不寒心而早图之也!臣愚以为,今之武举仅可以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足以收韬略统驭之才。今公侯之家虽有教读之设,不过虚应故事,而实无所裨益。诚使公侯之子皆聚之一所,择文武兼济之才,如今之提学之职者一人以教育之,习之以书史骑射,授之以韬略谋猷;又于武学生之内岁升其超异者于此,使之相与磨砻砥砺,日稽月考,别其才否,比年而校试,三年而选举;至于兵部,自尚书以下,其两侍郎使之每岁更迭巡边,于科道部属之内择其通变特达者二三人以从,因使之得以周知道里之远近,边关之要害,虏情之虚实,事势之缓急,无不深谙熟察于平日;则一旦有急,所以遥度而往莅之者,不虑无其人矣。孟轲有云:“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臣愿自今畜之也。

    非常超前的思想,可惜皇帝老儿不用!看到这篇文章,想到后世人们对阳明心学无用的攻击,真是痛心!

    另外一个是他对军事思想的态度。阳明先生作为一个书生而会打仗,是很神奇的。他的学生当然很好奇,(我们也很好奇,很想知道),但据记载,但凡打仗这些事情,学生们问他他都不回答的。不知道原因是什么?除了猜测其为了避嫌之外,这篇文章里面他说:

    右臣所陈,非有奇特出人之见,固皆兵家之常谈,今之为将者之所共见也。但今边关将帅,虽或知之而不能行,类皆视为常谈,漫不加省。势有所轶,则委于无可奈何;事惮烦难,则为因循苟且。是以玩习弛废,一至于此。陛下不忽其微,乞敕兵部将臣所奏熟议可否,传行提督等官,即为斟酌施行。毋使视为虚文,务欲责以实效,庶于军机必有少补。臣不胜为国惓惓之至!

    认为自己所说的不过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兵家常识,只不过边关将领不知道这些知识的厉害性,平时不学习,到事情来了后又不知道怎么应对,对国家安危有非常不好的影响。希望皇帝能将之传给边关重臣祥加研究讨论施行,保证对国家是有用的。

    阳明先生在另一个地方还说,只要有报效国家、无私无畏的心,料敌制胜、察看地形等等方法自然会掌握知道,不去这样做,无外乎物欲、自私心太重。所以,关键还在于内心的纯洁和正确。

    现在的人看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就是阳明的观点。

    诚意就是不忘初心。

    始终有人认为,重要的是技术,大道理(也就是天理)好知道,也容易知道。阳明不以为然,认为重要的应该还是大道理,或者说天理。他认为,人们常常以为大道理容易知道,关键时候却不能实行大道理,不知道大道理实行的难处,那都不叫知道大道理。知道天理,就知道方向。不知道天理,以为技术知识更重要的,会在困难时,打退堂鼓。这怎么能行?这就是不为人民谋福利了,这就是政治错误了,这就是方向性的错误。是比技术性的错误严重一万倍的错误。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中国共产党伟大,就在于她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段话完全就是大道理为何重要的注脚。

    大凡人之错,大错在对大道理不深埋于血液,并不是在技术上错。这也就是马云说,他的成功在于他坚持愿景和理想的意思,也就是大道理很重要的意思。几十年的时间里,坚持方向的正确,不是那么容易的。改变方向是容易的,所以,当个普通人是容易的。马云的原话是:

    使命,在公司生死悠关、重大利益抉择面前会发生作用。平时看起来没有用。使命不是写在墙上给别人看的,是你骨子里面的。使命不论公司大小。你开个饭馆卖馄饨,你的馄饨就是让吃过的人都高兴,你会想出一切办法让他高兴。没有这种东西,你是不可能在后面孤独的路上走下去的。

    所以说,亲民—为人民服务—这个理念是阵温暖的风,也是一把无坚不摧的至仁至刚的金刚宝剑!

    所以说,政治站位要高。这是有道理的。大道理之所以大,是有理由的。毛泽东说,政治就是人的灵魂。灵魂一错,步步错。灵魂一对,大致差不了。所以,要“讲政治”。

    诚意就是“一以贯之”。

    鄙人在另一篇文章中说过,良知就是规矩,就是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却不是一把抽象的尺子,这把尺子的名字叫做“亲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叫“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利益就是上面的刻度。对人民好的就是对的,对人民不好的就是错的。这把尺子杀人是要见血的,做好事是要白骨生肉的,不是虚的,乃是实的。

    为自己不为人民,这种想法要去除。半途而废的想法,要去除。觉得困难,不去落实的想法要去除。上天能为人民服务,就上天。入地能为人民谋幸福,就入地。此即所谓诚意、致良知。王二麻子晓得,就去问王二麻子,张三知道就去问张三。西洋鬼子知道,就去问西洋。东洋鬼子知道,就去问东洋。科学知道,就去学科学。巫学知道,就去问巫师。此即所谓诚意!

    一把尺子量到底,就是“一以贯之”。所谓一以贯之:

    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

    至始至终,时时处处,都是一个“仁”字,即所谓“一以贯之”。

    徐阶在《王文成公全书序》中说:

    尝观《论语》述孔子心法之传,曰“一贯”。既已一言尽之,而其纪孔子之文,则自告时君,告列国之卿大夫,告诸弟子,告避世之徒,以及对阳货询厩人,答问馈之使,无一弗录,将使学者由显与小以得其隐与大焉;是善言道者之准也,而其为学固亦可以见矣。唯文成公奋起圣远之后,慨世之言致知者求知于见闻。而不可与酬酢、不可与佑神,于是取《孟子》所谓“良知”合诸《大学》,以为“致良知”之说。其大要以谓人心虚灵莫不有知,唯不以私欲蔽塞其虚灵者,则不假外索,而于天下之事自无所感而不通,无所措而不当。盖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先致知之本旨,而千变万化,一以贯之之道也。故尝语门人云:“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所谓将革命进行到底,就是一以贯之。所谓“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就是“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也!

    说到“一”,儒家还有一个“一”。即儒家奉为圭皋的十六字诀“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其中。”

    阳明说,这个“一”,就是“一心行天理,一心存天理”。这个“精”,就是使洁白、使更加纯洁的意思,使什么更加纯粹?使这个“行天理之心”更纯粹是也!所以,这个“精”其实就是“诚意”的意思。

    他的原话是: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看看习总书记关于定力的一系列论述,我们会更深刻的领会诚意、一以贯之、惟精惟一这些古来的概念的内涵,知道这些概念是怎么用的。同时更深刻的知晓传统文化的精深之处。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全党必须抓紧抓好的重大任务。要充满信心、保持定力,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发展新境界。——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持之以恒、毫不动摇。受国际国内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仍然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的队伍和自身状况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坚定不移抓下去。——2018年1月11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

    苦口婆心,谆谆教导,反反复复,要有定力!此即所谓诚意!

    只是要一以贯之、惟精惟一。只是强调在意念上用力、下手,有事无事,把自己的念头拿来打磨,只是要“纯然洁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正确的心态。

    诚意与致良知。

    关于致良知这句话的价值,其实被高估了。或者说,被误读了。因为一些教科书的原因,我们往往认为,致良知是阳明学说最核心的概念,进而是这时期儒学最重要的概念,甚至是儒学的核心概念。我们掌握这个致良知就可以知道阳明学说的全部内涵,而用不着去仔细研读了。

    这样想,就错了!

    其实,从上面所引的阳明对诚意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知道,阳明是按照《大学》的体系来讲问题的。而在《大学》的整个体系当中,致良知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致良知本身是为诚意服务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格物致知乃诚意之功”。这个在《传习录》中处处可见。

    所以,不是致良知就行了,致良知不过是诚意的新技术和新手段,目的却是诚意!!!

    突兀的讲一个致良知,古代人也许还可以理解。现代人理解起来是很费劲的,往往走偏。往往捧起《传习录》猛专研“良知”“致良知”,却是本末倒置了。

    关于阳明心学里,诚意是第一义,还是致知是第一义,其实有学者专门研究过。而且这个学者就认为,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诚意才应该是阳明学说的第一义。

    依笔者之见,如果单纯的要在其著作里面找依据,两种说法都有证据。但关键的是要按照阳明所说的做学问的方法来做最后的判断。他说过,关键的不是从知解上、文字上去推敲,被文字所拘泥。要用心去体会,符合良知的就是对的。

    正像笔者前面所说,如果只抓住良知和致良知去用功,其实是不知所云的。非要在他关于诚意的完整论述中,才会知道致知不过是他认为的诚意的重要环节。

    按上文所说,诚意的关键是要在意念上下功夫,对的留下,错的克去。可是,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呢?这就需要良知。知道对错的,就是良知的功能。在良知的指导下,才能找到敌人——心中之贼。然后,纠正错的念头。他把知和致知又做了区别。说,良知知道善恶,叫知;去掉恶,叫致知。这样就把致知的地位提高了,成为不能省略的关键的一步。至于格物,按照上文的说法,知和致知都是针对具体的意念的。如到北京天安门去耍。这个意念就是具体的。他把这个具体的意念的内容称为物。致知要在这个具体的意念上做,这个过程就叫格物。比如,到北京天安门去的原因是无聊,想去满足一番罪恶的欲望,这就是恶,就要自我思想斗争,把这个上不得台面的想法批臭批倒。而要充分认识到到北京天安门去,是为了长见识、长知识。然后,本着这样的动机,去看地图、被盘缠、学知识、做方案等等,务必要达到顺利学知识、长见识的目的。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个格物、致知和诚意的过程,都是一回事,就是知行合一。这个就是阳明的新学说。

    但是,说诚意,你能知道要在什么地方下功夫。单说致良知,你是不知道怎么弄的。反正我很长一段时间是不知道的。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把致良知理解成应付事情的一种方法。直到现在才很清楚的知道,良知不是拿来直接应付事情,其本意是拿来对付自己应事情而起的想法和念头。这就是修养的功夫。以前确实是不知道怎么修身养性的。而且,客观来说,不把致良知和诚意合起来理解,绝对不会想到致良知是修养的方法。

    我相信,致良知在阳明先生那里,也有一个扩展的过程。开始的时候,绝对只是针对自己念头的善恶,后来才扩展到对付事情,比如,打仗。用现在的话说,刚刚开始的时候,认为良知只是一种道德价值理性,到后来也认为它是一种广泛的价值理性,甚至是工具理性。所以,良知不仅用来判断自己的念头的善恶,还用来判断事实的真假、方案措施的对错与妥善与否。这样,良知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理性的代名词了。

    但当然又不同,还涵盖了多方面的意思。既是标准制定者、又是标准实施者。良知即是人大,又是政府,还是法院。

    朱子与阳明子的格物。

    这和以前的朱熹讲的格物致知是不一样的。朱子讲的格物,是去学习和研究世间的万物,是人的脑海之外的世界。和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讲的物质世界是一个意思。通过研究,得到知识。知识多了,有一天就豁然贯通,于是就致知了。贯通了,心意就坚定了。然后,心就端正了。然后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阳明的学说是反的。大约因为他早年用了七天七夜坐着格竹子,把自己搞病了,也没格出啥知识来,就觉得这个方法不行。到后来,流放贵州贵阳的时间,他突然想到,圣人到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然后,他得出结论,圣人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圣人。虽然环境完全不一样,甚至书也没有,老百姓也是些少数民族,话都不通。但圣人绝对还是圣人。圣人之所以还是圣人的原因,在于圣人的心是一样的,始终是圣人的心肠。是见道的心,知道天理的心。圣人到了哪里,都是圣人,天理不会因为外在的环境变化,就变了。不是因为外在的环境而成为圣人,而是内心有天理而成为圣人。由此,他发展出一套新的学说,不是通过对世界的认识成为圣人,而是发展内心的天理而成为圣人。成圣的过程是领悟内心的善念而施行于外界,而不是相反。

    但是,朱子的学说在逻辑上是说得通的。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然后通过读书识字,老师教诲,然后知道圣贤道理,然后实践这个道理,然后变成圣人。这样讲,这个天理的来源就没有问题,是从外界来的。

    阳明认为成圣的道理无需从外界输入,那么就必须解决天理怎么从内心产生的问题。从逻辑上讲,就只能说,这个是天生的,无需外求的。恰恰中国的禅宗就是持这样的观点。所谓“自性本自具足”,所谓“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这种佛教的观点提供了现成的材料。而且历史上,还有陆象山的心学,可以作为参考。在这种情况下,良知的出台,和致良知的观点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的。要不然,他的理论就说不通了。

    先不说他的理论的对错。只说这个理论必然导致的逻辑结果。

    一个是反常识,让学生很难搞得懂。让我们这些后人学起也困难。双重障碍。一是这个违反常识的说法,一个是古文,再一个是这种前现代的表达方式,和我们的课本、现在学术书完全不同,让人尝够苦头。

    二是必然导致学生去内心找良知。宋明理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人“存天理,去人欲”,这个目标阳明也是不反对的。现在这个理论说,天理也就是良知是藏在人的内心的,那当然要想方设法去从内心找出来了。这就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去空谈心性。这些学生也是冤枉。没有理解阳明的真意。当然,阳明的这种表述方式,要不被误导,也是难得很。

    历史是很无情的。朱熹的观点貌似被阳明反驳倒了,阳明的观点貌似通行一时。但到了现在,朱子的这个从外界学习知识的观点却成了现实。现在看起来,阳明格竹子显然用错了方法。坐着用脑筋格是格不出东西来的,显然应该用一系列的工具去格竹子才对。比如,去量竹子有好高,密度是多少,生长时间是多长之类。这个就是现在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还是很管用,很厉害的。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是不能尽信阳明的说法的。还是辩证法靠谱。我们要相信良知既来自于天生,又来自于实践积累,教育传承。如果全是从外来是不对的。全是在心里,也不是事实。

    所以,还是要坚持活学活用。不能尽信,可是面对这样的一座高峰,其主要思想还是要认真体会运用实践,不断加深理解的。

    以目前的体会来说,就是不要太拘泥于一些细节和论辩。比如,致知到底是什么意思等。只要知道,诚意就是慎独,就是要在己所独知之地,要对那些别人知道以后你会羞愧无地自容的想法和念头进行斗争,要克去这些错误的念头。在实践中,不断让自己的想法就是明明白白的暴露在众人面前都坦然自若,去除物欲、贪念,努力在实践中贯彻“亲民”观念,就行了,就是个了不起的人了。

    要圆熟、圆通,知道权变。也即是活学活用。这很重要,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的。必须要能达到用他的观点在实践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程度。既可以修身,又可以用之做事,这才是学到家了。

    诚意与调整心态。

    语境的远隔,学者的误读与误导,让我们理解阳明思想的原意很困难。但所谓传承,不过就是这样连接古今吗?

    诚意也好,致知也好,格物也好,这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调整心态”很接近。

    当然,对调整心态也存在误读。有好多人,想当然的认为调整心态就是阿Q心态。就是精神胜利法,就是无可奈何的接受现实。这就把调整心态看简单了。

    当然,词语的意义要我们来定义。以生活语言的多义性,我们要认定调整心态就是阿Q心态也无不可。但就这个词所包含的本义来说,人们经常使用这个词时所指的那些内容来说。调整心态就不仅是自我安慰。而且,自我安慰也不仅是阿Q精神胜利法。

    比如,林彪出逃,毛泽东怎么办?还不是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此而已,这是伟人的办法呢!

    生活当中无奈的事情本来就多得很,我们只能想办法接受。比如,美国想弄我们中国。我们有什么办法,只有斗争呗。我们并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在接受现实后,努力奋斗。这就是积极的心态。

    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心态的背后是想法和观点。你无奈,你觉得痛苦,是因为你认为你不该得到这个结果。但你认为该得到某个结果的想法是否正确呢?是否符合现实呢?不符合,那就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呗!想法变了,比如,把自己应得的东西的标准降下来,你就轻松了。你的欲望多,你就累,你的欲望高,你就容易失望,失望就痛苦。

    所以,调整心态,和诚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意思。都是要我们深挖内心,挖出里面的“小”来。当然,有时候,也不是“小”,而是不符合现实条件的想法。阳明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在他跟学生的交流中,他也说,达到目的的心过于急切,也是一种私心的表现。言下之意,脱离现实的想法,无论如何高大上,也是不对的。

    笔者认识到情绪和心态的根源也是想法和念头后,还是做了一些工作,对自己的念头总结归类了一下。发现,老祖宗们说的是对的。人之所以不快乐,爱闹别扭,原因还真在于贪欲太盛。你认为你该得这样那样,该当个百亿富翁,岁月将近,没有希望了,你自然不高兴。进一步剖析,原来当富翁是希望那种别人对你尊重甚至献媚,是希望自己能对别人指手划脚。这个就过了。

    人和人之间要平等,不能被人欺负,也不能想着去欺负人。这样一想,指手划脚的欲望自然消失,也就不痛苦了。接下来,为什么你一定要当富翁呢?当得成,固然好,当不成,未必就是你的不是。

    不管怎么说,反思内心,可以让我们轻易看到,这些贪欲给我们带来多少负累,多少痛苦。所以,少一分贪欲,即多一分自由。物欲轻到一定程度,人就会非常幸福。

    古来的宗教,在这方面是很厉害的。

    他们很深刻的认识到人痛苦的根源,所以教人要减轻欲念。甚至到认为受罪也是上帝的赐福这种程度。到了这种程度,人们还怕什么一般的困难呢?人们还有什么时候不高兴呢?这是把欲念搞成负数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他就感觉什么时候都是在收获,这当然就幸福了。

    当你和人相处时,不是期望别人尊重你,而是觉得别人能跟你相处,是自己的荣幸,你就幸福。常常觉得别人给你很多知识,让你受益,你就幸福。常常觉得别人满足你的很多好奇心,你就幸福。时刻提醒自己到别人不是一定跟你相处,你就会为能和别人共事感恩,就幸福。总之,放低欲望的标准,你就容易得到满足。当你把自然存在的东西都当成一种赐予,都认识到水、阳光、空气、天空的美和珍贵的时候,你有什么不快乐呢?

    有人说,与其调整心态,不如直面解决问题。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认真说起来,是不全面的。简单说,有时候,问题就是没有调整好心态。那么,所谓的直面解决问题,怎么办呢?工作没做,心里不得劲,这时候,是调整心态,接受这种状况,依旧没心没肺的高兴的去玩,还是把工作做完呢?当然要做完。但是,从不想去做,到去做,中间的这一段心路,就是调整心态。所以,这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对立来源于人们没有清晰定义调整心态和直面问题的内涵。

    人间事,多如此。

    说到诚意,不能不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诚不光有一心一意的意思,还有精诚的意思。精诚的意思里,有一种用自己献祭的意思。把自己的精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岁月,自己的智慧,都统统献祭给自己要达成意愿。

    就像那个“寿司之神”。

    让人感动的一个人。一辈子就是做寿司,做到让天下人感动的地步。

    是什么让人感动呢?我想就是那种为某种工作、某种手艺献祭一生的感觉。

    还有什么呢?感觉还没有说尽。

    应该还有那种心安的感觉吧。九死而不悔的感觉。那种献祭的感觉象征着人生无穷的深重的苦难,而那种宁静的甘于献祭的感觉让人心安。

    这就是儒家常说的《定性书》的内容了。宋朝大哲学家张载曾经问过一个问题,说,我们在世上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东跑西跑,操心这样那样,什么时候能得到安宁呢?回答的哲学家也是宋朝的大有名者:程颢。他说,循理即静。我们按照该做的去做,就得到内心的安宁了。阳明也是这个意思。

    从这个角度讲,佛教不也追求内心的解脱么。西方学者也有人写书说《最大的幸福是内心的宁静》。人到一定的年龄便会觉得心安是一种幸福。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也不是想要宁静就能宁静的。人之所以要想或不想,动或不动,皆受后面的一些念头驱使。这些念头不去,宁静无日。

    有些人会认为,宁静来源于外界。这个说法,被佛教和阳明在内的许多学者否认了,批评了。因为,这个太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了,从而否决了人的自主性,从而否定了人的尊贵性。如果人的幸福完全取决于外界,那我们和奴隶有什么分别呢?谁控制了外界环境就等于控制了我们。这样人就永远活在了地狱之中。

    精诚意味着在选定的道路上永不回头,不但不回头,还要为前行至自己喜欢的目标,达成自己自愿的地点,付出一切可以付出的东西。

    这似乎是艰难的,但其实这是幸福的。世上的人少有享受到这种宁静。因为,因为人们太怕受苦,所以,他们一辈子不能享福。

    人们崇敬“匠人精神”,因为这些人固守自己的工作,固守自己的工作标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那种境界,是人们向往的。人们总是向往自己也是一个能固守的匠人。向往自己可以专心致志的做一种技术工作,没有任何的烦扰和打断,进入一种道家常常推崇的境界,一种忘我的境界。

    人们还因为那些没有职业道德的人做出的东西和服务给人带来不便而推崇匠人精神。因为恨,所以爱。

    人们还因为那些受不了金钱的诱惑而从事新的职业的人而喜欢匠人精神。其实,人们受不了的是自己心中的贪欲的丑陋。因为这贪欲,人们和那些受不了诱惑的人一样,离开了精神上的桃花源。桃花源不在不知名的深山里,桃花源从来就在此时此刻。条件是你能守住心中的宁静,保持自己的操守,为此愿意献祭自己,而九死不悔。

    精诚所至,当然意味着不断的磨练技艺,提高水准。不然,何以金石为开?

    这也就是阳明所说,决意去北京天安门,自然要准备路费和干粮,准备高德和百度地图,查找导航。如果你都精诚了,却什么也不做,永远有一搭没一搭的抡着铁锤,捏饭团,永远一个样,哪还叫什么精诚呢?!

    自然,也要说虔诚。

    虔诚关乎信仰、信念。人类所要做之事,从来都需要信念。这个事情,中国人很多都不太专研过。但事实就是如此,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在事情未完成前,都要靠信念支撑着走下去。越讨论这件事,就越对中国人没有信仰感到惊奇。我们是靠欲望支撑着走下去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该说什么好呢?感觉就是僵尸帝国一样,靠对鲜活肉体的嗅觉及其不知死活的盲目冲锋行事,这能靠谱吗?

    历史上的宗教信仰者就是好的例子。是对虚无之事的信仰的例子。宗教的神迹说起来,完全缺乏实际例证,可是你就是看到无数的信众虔诚地相信着神的存在,并义无反顾的按照据说是神的旨意去做事。历史上许多信教者,为此吃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苦。单说那些苦行僧,就不得了。没有信仰的人,只要试一试到深山里离群索居,吃一些粗茶淡饭,坚持一个吧星期,就知道那是什么滋味了。

    正是靠着信仰信念,基督教从受压迫者的宗教变成了统治者的宗教,并进而传播到世界,打垮了一个个的异教。伊斯兰教靠着这个信念,几个小部落从沙漠深处崛起,一时间征服了世界。唐僧靠着这个信念,从中国走到印度,还背会几多经书,还翻译成中文。如果这不难,你试一试从长安走到印度就好。还要学印度话。九死一生,九死一生。英语都考不及格的我们大多数人,如何能想象这不得了的伟绩。

    虔诚里面,有着谦卑。谦卑于我们的渺小,谦卑于敬仰神的伟大,造物的伟大。在这宏伟的宇宙里,我们着实太过渺小。所以我们谦卑,我们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伟大者。我们因为谦卑,所以感恩。我们来得不易,走得却匆匆忙忙。许多事没有想清楚就要离开人世间。许多事情还没有尝试,带着遗憾就要走了。但是,还是感恩。我们来,我们看,我们为此而感到幸福。所谓从0到1,知道和不知道之间隔着不知道有多深的深渊,靠着伟大者不可思议的能力,我们从不明的所在来到世间,睁开了迷茫的眼,打开了蒙昧的心,活了一回。这是不容易的。不能因为我们此刻活着,所以我们轻视这活着的不易。在这永远没有终止的宇宙里,我们能短短的生存一瞬,是多么大的奇迹。

    虔诚里面有着敬畏。有人相信着人的伟力,认为自然匍匐在我们的脚下,这是多么的狂妄。我们的命运在何方,我们并不掌握得住呢!但说气候的猛然变化,我们无论有多少人,看起来多么强大,都要完蛋呢!所以,谦虚一点,留一点敬畏给上苍。

    虔诚,意味着相信有力量从伟大者那里传给我们。我们既已见证这么多的奇迹,我们便不再怀疑伟大者将给我们以力量,走完他要求我们走的路。我们无论如何相信,我们这诚意之路,断然走得,断然值得,断然有庇佑。这就是所谓如有神助。即便如阳明,在危机时刻,也是要向上天祷告的。正是有对上天的信仰,一种虔诚,我们才一路前行,不计艰难困苦。

    所以,我们始终要把亲民这样的指示牢记心间。我们想方设法,保持这信念,实践这信念。我们不容许自己有怀疑,不容许自己有被诱惑。我们打击自己的每一个偏离的念头。确保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我们不断尝试正确的路径和方法,永不怀疑总会找到正确的技术手段。我们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也不放弃,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始终相信,这流传了五千年的信仰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去做的。我们内心深植这样的良知,我们按照这上苍给我们的指南针走下去,必有庇佑。

    即便从实证的,科学的角度,我们也知道,违反这样的指示,是行不通的。当你信着欲望,认为自己毕生的使命就是谋得一套一线城市的房子和一个高薪工作。你将失去许多的快乐和深层的幸福。如果有一点点理智,就当知道,许多前辈和明智的人已经给出数不清的忠告了。

    那些,都写在明处,只是人们不去看,也不去想,只是盲目的行着。

    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几个事实是很让我们震惊的。一个是想象力的重要作用。一个是信念的作用。我们很忽略这两个貌似很抽象,距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的概念。我们的文化与这西方文化标志性的两个概念确实格格不入。但这两个概念又确实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没有在以前的文化给予高度的重视,真是见了鬼了!

    先说想象力。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所见所闻,运用我们的理智去推测。什么理论都不稀奇。

    卡西尔在《人论》里面说,落后民族和脑袋特定部位受过伤的人都不能假设。几何里面的直线,现实中是没有的。物理中假设摩擦力为零的情况,现实中是没有的。经济学当中假设的理性人也是不存在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们的设想。娃娃假设长大要当警察是设想。2030年怎么样也是人们的想象。

    明天要去某某地方吃饭是计划,也是人们的想象,现实当中也不存在。哪个地方要架桥,人们也得先想象。方案、设想、计划,人们哪个时候离得了?所以没想象,没有构想现实当中不存在的东西的能力,人不成其为人。正是构想可能存在的东西的想象力推动人的发展。

    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那个理也只是人们的一种设想。中国人一定土生土长?一定跟埃及人没关系?一定跟埃及人有关系?不知道!都有可能性。关键的是我们要能接受并努力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人类简史》的作者断言虚构故事对人类的大规模的合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说:

    人类语言真正最独特的功能,并不在于能够传达关于人或狮子的信息,而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据我们所知,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过、碰过、耳闻过的事物,而且讲得煞有其事。

    通过文字创造出想象的现实,就能让大批互不相识的人有效合作,而且效果还不只如此。正由于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虚构的故事作为基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只要在对的情境之下,这些故事就能迅速改变。例如在1789年,法国人几乎是在一夕之间,相信的故事就从“天赋君权”转成“人民做主”。因此,自从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就能依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迅速调整行为。这等于开启了一条采用“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而不再停留在“基因演化”这条总是堵车的道路上。走上这条快速道路之后,智人合作的能力一日千里,很快就远远甩掉了其他所有人类和动物物种。

    再说信念。全面已经说得够多。这里只是引一些资料,再次提供信念、虔诚的可怕的不可思议的力量。还是来自脍炙人口的热销的睿智的《人类简史》。

    .......

    这听起来就像是个巨大的庞氏骗局,不是吗?但如果你觉得这就是骗局一场,那么可以说整个现代经济就只是一场骗局。这事实上并不是件诈骗案,而是另一次人类想象力的惊人发挥。真正让银行(以及整个经济)得以存活甚至大发利市的,其实是我们对未来的信任。“信任”就是世上绝大多数金钱的唯一后盾。

    .......

    人类就这样在这种困境里困了几千年,结果就是经济冻结、无力成长。一直要到现代,基于对未来的信任,我们才发展出一套新的系统,才终于有办法跳出这个困境。在这项新系统中,人类发展出“信用”这种金钱概念,代表着目前还不存在、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货品。正是“信用”的概念,让我们能够预支未来、打造现在。而这背后有一项基本假设,就是未来的资源肯定远远超过目前的资源;只要我们使用未来的收入来投资当下,就会带来许多全新而美好的商机。

    .......

    看到了吗?这个现代经济的基础在想象力和信念、信用、诚信体系上面。

    其实,这个作者著名的另一个说法也透露出同样的信息。他说:

    不管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还是秦朝和古罗马的帝国,都只是“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支持它们的社会规范既不是人类自然的天性本能,也不是人际的交流关系,而是他们都相信着共同的虚构神话故事。

    十一

    总而言之,诚意的意思就是对念头和想法下功夫,基本上有几个意思:一是念头要健康正确,留善去恶;二是念头审过后,要坚定,不能常立志,不能朝三暮四,早令夕改;三是坚信,不能让怀疑冲垮我们的意志,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怀疑打击到信仰;四是要坚决实施,不能停留在脑海里,口头上。哪个最难呢?其实都不容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诚意?澄意!成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qn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