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作者: 俺此心安处 | 来源:发表于2024-02-28 19:48 被阅读0次

    今天正好看到《资治通鉴》中的两件事。

    中国社会,被嫉妒、招人恨是最大的风险。除了至亲家人,没有人希望你比他过得好。位高权重,春风得意,别人表面上恭恭敬敬,低眉顺目,其实心里却是嫉妒,妥妥的负能量。位置越高,得到的,往往是别人是去的,或者得不到的,接收到的多是羡慕嫉妒恨,风险就越多。

    这时,如何待人处事,将决定自己是否能逢凶化吉,平安顺利。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真是老祖宗的宝贵智慧啊!

    故事一:

    张安世自以为父子两人都被封侯,权位过高,于是向汉宣帝请求辞去俸禄。汉宣帝下诏,命令衙门以“无名钱”的名义,将张安世的俸禄存在都内(大司农总库),积累了数百万之多。张安世为人谨慎周密,每次与皇上商议决策大政并做出决策后,他总是称病回家休养,等听到皇上颁布诏书后,他就假装惊讶,派他的属吏到丞相府询问。所以朝廷大臣并不知道他参与了决策。张安世曾经向皇上推荐过一个人,这个人后来感谢他,他就大为恼恨,说:“举贤荐能,岂有私自答谢!”然后就跟对方断绝来往。有一位郎官功劳很高却没有得到升迁,于是求张安世为自己向皇上说几句话。张安世回答说:“你的功劳很大,陛下自然知道,我们当臣子的怎么能说自己的好话?”拒绝替他说话。过了不久,这个郎官果然升官了。张安世意识到自己父子地位的尊显,非常不安,为自己的儿子张延寿申请外放做地方官,皇上任命张延寿为北地太守,过了一年多,皇上怜悯张安世年老,又把张延寿调回来,任命他为左曹(尚书府东厢主管)、太仆等职位。

    点评:张安世的处世之道,和张良一样,就是比自己“该拿的”少拿一点,追求利益最小化,不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保平安。地位如果太尊显就会招致嫉妒,被嫉妒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风险。他申请将儿子调任地方官,也是因为担心儿子没有父亲的修养和品德,参与宫廷斗争,危及家族安全。他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不市恩”。市,就是卖。他为国家举荐人才,而被举荐的人得到了升迁,蒙受的是国恩而不是他的私恩,感谢的应该是皇上而不是他。如果感谢他,那就是把他对皇上的影响力在市场上出卖了,这样的出卖,其实就是结党营私,形成小圈子和利益集团。他断绝和被举荐者的来往,就是公开显示:没有哪个人是“我的人”,大家都是皇上的人。总结他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 比“该拿的”少拿一点,主动退让。二 一切思考和行动都站在皇上的立场。

    故事二:

    太子太傅疏广对少傅疏受说:“我听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出自《老子》)。’如今咱们仕宦已经到了二千石级别的高位,功成名就,如果再不知止,将来恐怕要后悔!”于是父子二人都称病,请求退休回家。皇上都批准了,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赠送黄金五十斤。公卿和老友们在东都门外设酒席为他们饯行,送行的马车有数百辆。道路围观的群众都说:“二位大夫真是贤明!”甚至有人为此叹息流泪。疏广、疏受回到家乡后,每天都让家人变卖黄金,摆设宴席,请族人、故旧和宾客一起饮宴娱乐。有人劝疏广为子孙留一点黄金和产业,疏广说:“我也不是老糊涂,能不替子孙着想?只是我家本来就有田产房屋,子孙们只要勤劳耕作,就足以丰衣足食,不会比普通人差。但如今增加田产,让他们有富余,那不过是教他们懒惰而已。如果他们有贤能,钱多了会损害志向;如果他们愚蠢,钱多了会增加罪过。况且,富贵是招人怨恨的东西,我既然不能教化子孙,就不要用钱财增加他们的过失,替他们招来怨恨。况且我这些钱,是圣上给我养老用的。我用这钱与乡党、宗族共享皇上的恩赐,度过余生,这样不好吗?”族人都心悦诚服。

    点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疏广、疏受就是这样的君子。在朝廷,他们不愿招人嫉妒;甚至回到家乡,他们也不愿意招来乡人的嫉妒。如果带着钱回去,把家乡的好田好地都买了,家乡人看着也不开心,不如把钱花了,跟大家一起吃喝,一起开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sf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