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太行山深处、浊漳河畔、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平顺县石城镇豆口村,每年农历二月二都要举行传统的“二月二庙会”,刮街,闹社火,唱古戏,敬神灵,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庙会期间,戏班名角应邀而至,商贩货郎不请自来,本村艺人争相献艺,吸引了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带的百姓扶老携幼云集这里,素有“百里水乡、三省交界第一会”之说。5月18日,我们和我班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到这个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的小村。此时不是“二月二”,初夏时节的豆口绿树环绕,清水悠悠,小麦青青,尽显妖娆。等我们来到豆口的文博小学,可爱的小朋友已经站在学校两旁,瞪着纯净的双眼,满脸含笑的说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他们稚嫩的声音,可爱的神情让我们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很动容。
欢迎的幼儿进入学校,校长和支书讲话对我们的到来致辞,这种仪式让孩子们内心升起一股神圣的感觉。山里的孩子是可爱的,山里的乡亲是质朴的,山里的老师是最具有奉献精神的,他们就像豆口那黄土地,种什么长什么,小麦,玉米可以长,花椒柿子可以长,石榴葡萄也能长,再也没有比黄土更有成就精神的了,无论你是什么种子,撒到她的怀抱里,黄土都尽情的成就你。这也是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的精神——黄土精神,种啥成就啥。
愉快合影领到哥哥姐姐赠送的各种文具的小朋友笑逐颜开,希望他们可以从此牵手,共同努力,在内心种下一份美好,将来结出丰硕的果实。豆口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应该让这里一直寂寞,一个孩子就是一份希望,他们星星点火,将来一定会燃起一片希望。让这个千年古村继续流芳于世。
隐约可见的红旗渠来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2017年1月,红旗渠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旗渠精神也是我们此行需要学习的重要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永不落伍的精神。
人工天河人工天河里流动的水,就是石城镇浊漳河里的水,浊漳河的水一点都不浑浊,清凌凌的惹人喜爱。这清凌凌的水带给孩子们天然的亲近感,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近距离的欣赏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浊漳河瀑布。
浊漳河瀑布诗句和美景衔接上,回来的文章里,他们自然而然在笔尖下流露出学过的古诗。看到田地里忙碌的农人,他们写出六单元刚学过的“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不同的是,豆口人民挑的大粪去浇田,他们捂着鼻子嫌臭,我说“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立即有同学调皮的说:“怪不得厕所又叫五谷轮回所,哎呀妈呀,真是不能想啊。”
万事万物的理总是在乡村更直接又彻透。孩儿们啊,事物的理你们慢慢悟吧。
参观古村落参观古村落时,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的皂角树,以及曾任洛阳知府的官员留下的房子。过去的官员在退休后是要衣锦还乡,并且会根据能力在村上办学办实事。发挥能力发挥余热,这真是一种好的传统。我们的孩子也应该记住,教育永远是最重要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时期都应该如此。
一株野麦,生长茂盛
去参观服装厂的路上,我们看到一个小土坡上的一株野麦,长得那叫一个好,丝毫没有因为是长在野坡上而颓废,它尽心竭力的长着,颗粒饱满……
参观服装厂时,小家伙们认真的问着,做一件衣服能挣多少钱,原来缝个拉链,接个口子才能挣五毛钱,他们在那儿算起了阿姨们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一件衣服大概能挣四五块,一天缝个20件左右,不挣多少钱啊,他们第一次理解了生活的不容易。
仔细询问现代化的做衣服和参观民俗馆时的纺车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位家长朋友很有兴趣的给孩子们示范纺线。
看纺线的都是丫头点点滴滴,每一处都留下他们欢乐的足迹。“游学实践促成长,最美课堂在路上”这是我们一位家长给我们此次活动想的课题,还有从头到尾参与策划设计的少工委的家长,以及购置文具,当会计的一些家长,包括一直陪同孩子们的家长,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实现家校共育。希望孩子们的未来一片辉煌。
游学促进凝聚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