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问题定位不清的时候,解决问题的努力,很可能跟“问题”之间出现错位,然后形成一种循环:“看似在解决问题,问题却层出不穷”。错位的三种情况:大题小做,小题大做,内容形式反着做。
大题小做。意思是,问题很大,我们应对问题的努力却是不够的。要听到还在哭声背后心理的不安,而不是表面的哭声。一种典型的“大题小做”,叫做压制,解决问题只是针对问题的表象,所以很容易导致问题的反弹。另外一种“大题小做”的典型应对方式,叫回避。意思就是,无论问题有多严重,只要跟它保持距离,假装看不见,就可以当它不存在。
“小题大做”。有些问题本来不严重,甚至不是问题,我们却非要在它背后“挖出”更大的问题,煞有介事地投入改变的努力,反而把问题扩大化。比如一个人本来没什么问题,却会因为媒体和网络上的信息产生焦虑,感觉到自己“非做点什么不可”。结果越是投入努力,越混乱,没有问题反而制造出了问题。
内容形式反着做。改变的方向在内容和形式上南辕北辙。想让对方有主见,这是内容;而采取的形式却是要对方放弃他的独立判断。这样,越急于达成目的,反倒离目的越远。绕来绕去,目标怎么都无法实现。比如著名的“说谎者悖论”,一个克里特人说,所有克里特人都说谎。你想,他说的内容如果是真的,那么这句话本身是谎话;但假如这句话是谎话,又证明他在形式上其实没有在说谎。也就是说,他永远无法证明自己,也无法证伪自己,就这样陷入了悖论的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