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充满怀疑精神的好奇心”。支持作者观点的事实有哪些?作者是从哪里获得这些事实的?
要警惕以“科学表明”或“研究显示”开头的句子,还有那些没有引证出处的句子;把低质量的援引过滤掉(没错,我说的“低质量”,指的就是诸如“为了长寿,你每天应该吃的8种令人震惊的超级食物”这种排在百度搜索结果前列的东西)。
问问自己,如果我可以与这个作者对谈,我会问什么问题?如果我要和他辩论,我会提出什么观点?以早餐研究为例,问题可能包括:“不吃”早餐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到中午才吃早餐,算不算“不吃”?受试者吃的是什么?这些食物对患心脏病的概率有何影响?
警惕那种绝对的、毋庸置疑的口吻。科学与真理并非一成不变。科学家下结论的时候,“重点不在于这个观点是对还是错,而在于对或错的可能性是多大”,理查德·费曼如是说。
当心那种语气斩钉截铁的专家,他们总想用洪水般汹涌的自信和夸张的手势,把所有的不确定都抹杀掉。当心那种适用于所有人的论调(“对每个人来说,早餐都是最重要的一餐”“冥想是万能疗法”);当心那些不承认自己的观点有局限的作者,他们会忽略微妙因素,也不会援引那些可能质疑自己结论的研究结果。
警惕那些使用陈词滥调或泛泛而谈的信息源。下面就是一家公司致股东信里的话:“我们的优秀人才、全球地位、财务力量与广博的市场知识,创造出了我们可持续的独特业务。”这句话洋洋洒洒一大串,却又什么都没说。何为优秀人才?市场知识是怎么个广博法?“财务力量”究竟是什么意思?业务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
这种宽泛的言辞往往是用来遮掩漏洞的。写出上面那段话的是安然(Enron)公司的两位高管肯尼思·莱(Kenneth Lay)和杰弗里·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时间是2000年。一年后,公司破产,两人后来被诉联邦犯罪。
作者会因此论断而获利吗?他们是不是投资了所推广的产品?就像麦片品牌方宣扬早餐的好处,或是网络“名医”兜售自家的“健康补品”?
比如说,医药方面的研究往往会获得医药公司的支持。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为例吧,这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医学期刊之一。该杂志一年中刊登的73篇关于新药的研究文章,有“60篇受到一家制药公司的资助;50篇与制药公司雇员合写;37篇的第一作者(一般都是学界人士)曾经接受过制药公司某种形式的补助,比如顾问费、津贴或演讲费”。
利益冲突不只发生在学术界,政府组织中也会出现。比如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US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这个机构负责制定胆固醇指标的官方指南。2008年,在负责制定指南的9名专家组成员中,有8名与抑制素制造商有直接关联——如果专家组制定出较低的胆固醇指标,这些制造商将赚得可观的利润。
这些关联未必一定会影响结果,但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厄普顿·辛克莱那句名言说得好:“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不懂某件事而拿薪水的,那你就很难让他搞懂那件事。”
警惕相对风险。早餐研究中指出,不吃早餐会将心脏病致死的风险提升87%,这个数字好大!但原始数据呈现出来的就是另一回事了:在吃早餐的人中,3862人中有415人死于心脏病(10.7%);在不吃早餐的人中,336人中有41人死于心脏病(12.2%)。媒体报道的87%是相对风险值,听上去很夸张,而实际的绝对风险要低得多(1.5%)。马克·吐温(Mark Twain)说得好:“谎言有三种:谎言、混账谎言、统计数字。”
有谁不同意这个观点?有很多文章只呈现出单方观点。例如,前文引用的对早餐研究的新闻报道中,没有一篇提到反方观点。你需要能呈现多方观点的信源,来对冲错误信念的风险。
一个窍门是调研完全对立的论点(在你独立思考过后)。比如,你想研究一下“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这件事,单单把它变成问句——比如“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吗?”——还不够;相反,你应该搜索“早餐不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如此,你就会看到一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观点。
别欺骗自己。你是不是很想相信正在看的东西?如果是,那就要小心了。要非常非常小心。如果你很享受每天吃早餐的感觉,那你很可能会相信它就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并且无视所有的反方观点。如果某些现象符合我们的固有偏见,潜意识就会激活确证偏误系统,把它们标为“证据”。然后,我们会把一切挑战信念体系的观点称作假新闻。
说到底,作家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说得对:“相信那些正在寻求真理的人,怀疑那些已经找到了的。”
寻求真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所谓现成的答案。很多情况下,你会发现互相冲突的结论,以及越来越浓重的不确定感。但是,让人不舒服的不确定感,比让人舒舒服服的错误强得多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