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美好的教育

作者: 雒宏军的菜园子 | 来源:发表于2019-10-28 16:56 被阅读0次

    文/雒宏军

    2018年7月,因为参加一个网上沙龙活动,面对众多网友,需要做一个自我介绍。于是,第一次对自己将近30年的教育生涯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

    我是1990年师范学院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的,起初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也是我的母校。后来做了副校长,又先后在两所农村中学工作。然后,又到县教体局工作,从2017年9月开始,到县教研室任职。算起来,在教育路上已经行走了29年。这29年,主要在基层学校工作,按照大概每十年为一个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静默期。陕西地处西北地区,无论经济,还是教育都比较落后,当时在农村初中,除了几份党报,几乎看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完全就是一个信息孤岛。上课、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的生活在这里延续,周围的环境却更为单调。在学校里,我自己订阅了几份教育类报刊,想打发这种孤寂的时光,但是到手的寥寥可数,邮递员嫌道路难行,不愿意送,基本上都给丢失了,我们就去投诉,结果也是不了了之。幸好当时的学校里,大学生还是稀缺之物,加之和母校的老师多数有师生之情,有一种自来的亲切,工作中时时受到关照,农村的学生也淳朴厚道,第一个十年就是这样糊里糊涂的度过,茫然而快乐。

    第二个阶段是爆发期。信息时代来临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对我来说,这是迟到的春天。2002年我购买了电脑,这花费了自己大半年的工资,又接上当时算是奢侈消费的互联网,就开始上网了。教育在线、成长论坛、K12论坛等等,就是那个时候发现的“桃花源”,网络世界,别有洞天,第一次发现这么多有趣的教师,他们有如此深刻的思想,竟然过着不一样的教育生活。从此之后,我就沉湎于网络,由此结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教师朋友,他们中很多今天已成为学校、地方,甚至全国的领军人物。

    然后,就开始阅读。可以说,我是我们当地的网购第一代,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网上购书了,因为想看的教育类书籍在县城的书店里是没有的。有一次,到市教育学院培训,上课老师手里拿本书,讲观课议课,完全照本宣科,我就心想,与其这样受煎熬,还不如自己买来看,就是陈大伟教授的《怎样观课议课》。后来,每次到市上学习,都要购买几本书。当然,主要还是从网上购书。

    读书和不读书的日子是不同的。读完之后,就有想法,就想写出来。至今印象深刻,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德育报》上,能够把文字变成铅字,在学校里是天大的事情,我则备受鼓舞,后来一发不可收,在2006年一年时间里,发表了长长短短的文章共有58篇。现在看来有点疯狂,但那个时候就像打了兴奋剂,总有很多想法,就想写出来,一吐为快。这本书里的多数文章就是那个时期写就的。

    第三个阶段是稳定期。该说的话都说了,该批评的也都批了,但是现实却越来越不容乐观,内心有些失落。所以,这些年的心态有些变化。一开始比较急躁,总想着立即改变很多东西,结果到头来发现连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情都改变不了多少,于是,就只能改变自己了。多读书,多思考,让自己首先变得强大起来,然后再去影响周围的人和事,改变微环境,再期待大环境的改善,由此也有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老师问到我: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说句实话,还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更谈不上研究,只是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有些直观的想法而已。从自己这些年的关注点来看,主要还是教师发展问题。这也不奇怪,任何工作,人都是第一位的要素,在学校,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就不会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就在学校组织了一个教师读书会,通过“威、逼、利、诱”的方法,带领部分教师,从易到难,坚持每季度共读一本书,持续了两年时间,直到工作调动。期间,一共读了八本书,我把教师写的读书体会编成了八个小册子,印发给大家,花花绿绿的,很有成就感。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发现很多教师写不了一篇文字和思想十分通畅的文章。为什么会这样?这本身就值得思考与研究。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现在来看,这三个阶段就是一个自我“省察”的过程:从发现自我,到认识自我,再到发展自我。

    将自己的人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安于现状,缺少自觉,每天陷于生活的忙碌,从不去反思生活的价值,追问生活的意义,这是静默期的特征。偶尔可能从夜里醒来,想一想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但是不久之后,又开始沉睡,回到梦乡,到了第二天,对夜里所问所思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还有些不甘心,还有些挣扎,想要换一份工作,或者改变一下自己的环境,然而现实是僵硬的,过上一段时间,也就老老实实了。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交流更为便捷。因为有了互联网,我才知道教育还有另外的状态,教师还有另一种生活,这个时候,就开始对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进行审视。当然,这种反思是从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批判开始的,例如,对受制于环境而甘于平庸的批判,对校园文化生活荒漠化的批判,对教师苍白的精神世界的批判等等。在批判中,逐渐认识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把自己渐渐地和周围环境开始剥离,开始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义生活。由此来看,静默期并非没有意义,它是一个铺垫和积累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人生的静默,才有了后来的爆发。

    绚烂之后,终会归于平静。对自己的批判,还有对各种教育日常的批判,当这些都进行的差不多的时候,这才发现一些教育的矛盾和问题古来就有,中外都有,很多教育问题又和其它的矛盾和问题纠结在一起,成了解不开的“线团”,对一些教育问题追根溯源,发现最深层次落脚到了社会问题上,于是就陷入了深深地无力感,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时刻。再读书、再学习、再思考,在发现自我之后,就面临着自我成长的问题,需要不断丰厚自己的知识,增长见识与能力。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才有改变教育,改变环境的可能。由此,也开始更加理性,我深信,各种暴风骤雨式的剧烈变革并不适合教育,脚踏实地,一点点微小的改变都有价值,功不唐捐,我们应当致力于温和的努力,锲而不舍。

    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了更加美好的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bb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