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说:“‘人定胜天’是一句言过其实的鼓励,‘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才是实情。”
科技的进步,让人类自认为征服了世界,无所不能,而忘了自己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在传统的认知中,经济富裕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人类忽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越来越尖端的技术发展道路,努力扩大生产规模。
20世纪60、70年代,一批绿色运动者,清醒地看到了这种生产和生活模式背后带来的弊端。
于是,他们对这一现象做了深入了剖析,指引我们未来前进之路。
其中,代表性的经典著作莫过于E•F•舒马赫创作的《小的是美好的》这本书。
这本书虽然出版了40多年,但仍对我们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具有深刻的指导性意义。
作者E•F•舒马赫是德裔英国经济学家,具有丰富的阅历、深厚的经济学涵养。
22岁时,他就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经济学,之后,为了丰富实践经验,他继而投身于商业、农业和新闻业等领域。
在《小的是美好的》这本书中,他以经济学为基础,从全然不同的人文视角,透视到了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本文从三个被我们忽视的真相出发,理解舒马赫向我们传递的经济哲学思想。
01 回归人类真实尺度,学会与大自然和解
书中提到“自然总是知道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停下来。一切自然事物在大小、速度和暴力方面都存在限度。”
40多年前,西方发达国家陶醉于工业发达带来的巨额利润,无限度地挥霍着自然资源,并将废水、废气、固废等,无情地融入到大自然中,远远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
清澈的河水变成为发臭的污水;工厂冒着浓浓的黑烟,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烟雾;化学品渗透进土壤中。
动物、植物被迫承受着污染环境带来的“养分”;无辜的人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受着大自然的报复,大自然将吸纳的污染,通过各种食物链、呼吸,回馈到人类身上。
自然是公平的,它懂得调节,懂得平衡,懂得什么时候该放手。
而贪婪的人类在获利后,却迷失了自我,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无限地扩大了自己在自然界的地位,无情地向自然界索取。
人类应该如何才能与大自然和解?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能够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呢?
舒马赫认为“我们可以为技术发展提供新方向,使其回归人类的真实需求,这也意味着回归人类的真实尺度。人很小,所以小的是美好的,追求巨大的尺度意味着自我毁灭。”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进行农业和园艺生产,打造健康、美丽、持久性的种植方式,而不是使用污染土壤的化肥原料、饲料,促使植物、动物,反常态生长。
人类有种缺点叫做过于自大,看清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承认自己的小,仅仅追求满足自我的适度需求,将会看到一道更美丽的风景。
02 回归劳动淳朴本质,找到人生价值
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高速发展,城市迅猛崛起,相比之下,乡村黯然失色,乡村地区的穷人为了生计,不得不涌入城市。
伴随着大规模失业和大规模城市移民,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出现失衡的状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呢?那是因为人总是向往着美好,在当时,高技术给城里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城里的高端生活成为了人们理想的追求。
人们渴望利用高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却从没思考过,这种技术适不适合自己。
舒马赫曾采访过一家非洲纺织厂,这家非洲纺织厂引进了发达国家先进的设备,但因设备过于先进,不得不引进国外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甚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
对于非洲纺织厂的老板来说,先进的技术,给他带来了不菲的利润。
但这家非洲纺织厂却无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为技术问题,当地的原材料、劳动力都无法参与其中。
《奋进的旋律》这部电视剧中的民营企业盛林集团,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和设备管理人员,当国外合作公司提出提高利润时,盛林集团被逼无奈,放弃与国外的合作。
面临着即将破产的危机,他们找寻到了一家国内企业,合作研发设备零件。
研发团队一直找不到突破口,一次偶然机会,研发团队负责人在玉店里,观摩到磨玉的过程。
他恍然大悟,带领着研发团队,将磨玉原理运用于设备零件的研发,最终研发成功,提高了产品的精度。
企业自主研发,让他们得到市场的主动权,同时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正如舒马赫所说:“如果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用自己的双手从事劳动是最自然的事情,它并没有超出人的智慧,那么失业问题就会消失,我们很快就会开始思考如何完成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
依样画葫芦的方式,虽然简单高效,但却不一定适合我们。
只有回归劳动本质,找到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我们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03 回归适度规模,提高应对的灵敏度
书中提到:“组织越大,秩序的需求就越明显,越有必要。不过,如果我们高效而完美地关注这种需求,不给人留下使用创造性知觉和无序创业的空间,组织就会死气沉沉,成为一篇沮丧的沙漠。”
20世纪中叶,有一家中等规模企业斯科特巴斯有限公司进行了革命性改变,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欧内斯特•巴德。
巴德年轻时也是一名雇员,经历了作为雇员被压榨的不愉快生活经历。
当他作为雇主时,他意识到,自己的成功和富有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成就,也是所有合作者以及为他提供经营环境的社会成就。
在其他企业家不断地扩大企业规模、增加自己的资本收入时,巴德选择了将公司维持有限规模,并转移了所有权。
他成立了斯科特巴德联合体,让它获得斯科特巴德有限公司的所有权,并宣布联合体成员是合伙人而不是雇员。
虽然这一变革,没有给巴德带来巨额的收入,却给予了公司每个人实现自我目标的机会,在组织中形成共创共赢的局面,巴德原有的盈利也没有遭受到损害。
在当时,许多公司罢工现象层出不穷时,斯科特巴德有限公司却依旧正常运作,没有出现罢工现象。
虽然巴德对私人所有制的改革,取得显著的效果,但私人企业家却不愿意效仿巴德的做法。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人的贪婪和嫉妒性在作怪,谁都不愿意将自己辛苦赚得第一桶金分给别人。他们想着积攒更多的财富,结果,触碰到底层人员的利益,效果适得其反。
其实,企业规模越大,操作起来越是艰难。过于僵硬的管理模式,将会使大规模的企业陷入僵局。
而小规模的企业,却具备灵活性,可以高效及时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写到最后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费雷德•阿德勒说:“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不是世界复杂,而是你把世界变复杂了。”
回归人生的真实尺度,看清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便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享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
回归劳动的淳朴本质,上天赐予我们双手,天生必有用,我们无需依赖高端技术,总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实现人生价值。
回归适度的规模,我们会发现,简单也是一种幸福。回眸一看,规模越大,给自己套上的枷锁越重。
小的确实是美好的,让我们化繁为简,更真实地活着,珍惜每一个小小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