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个老同学聊天,她说最近老是梦见小学班主任说她成绩不好,考题不会做,很急人。
她觉得很奇怪,我说这很正常啊,我也经常梦见考试迟到、找不到笔、时间不够、题目做不完之类的情景。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老婆今早一醒来,就跟我说起她昨晚做的梦。她梦见考试,考语文时还可以,但考历史就不会了,很多问答题都不会,很着急,要我告诉她答案。
我笑着说:“你每次做惊险刺激好玩的梦时都不带着我,做这种噩梦就带上我,可恶!我自己做梦考试还不一样不会做,一样着急啊。”
我相信,但凡经历过高考的同学,大多做过类似的噩梦。做过这种噩梦的同学,能否举个手先?
据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理论,梦境其实是人潜意识里的东西在人进入睡眠状态后,不受意识的控制,从而通过梦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也就是说,我们的潜意识通常都是处于被意识压制的状态,但在某种外在因素的刺激下(比如一张照片可能让我们想起某个本已忘记的人)或者意识处于松懈状态下(比如梦)便会浮现出来。
经常梦见考试不会做、被老师或者家长骂,其实正是我们潜意识中对考试的恐惧的外显,用那个老同学的话来说,就是“考试后遗症。”
那么,我们为何会对考试心生恐惧呢?这是一个宏观的论题,但就本质而言,我觉得它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出了问题。
教育的目的当然是培养人,而且是培养身体、心理、人格等各方面都健全的人。然而,我们的教育虽然也是在培养人,但培养的却是机器人——考试机器。平时上课拼命灌输知识,课后学生拼命死记知识,并通过大量作业强化巩固知识,再加上越来越精细的考试实战技巧研究,虽然考题越来越难,学生的考分却是越来越高。
我外甥女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期末考试语文、数学都是90多分,我说她好厉害,她却并不高兴。经她妈妈一说,我才明白,除非双百分,否则排名都是不靠前的。
我们越来越会考试,却越来越不会做事,会做事又不一定会做人,这几乎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
虽然我们的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学校也践行得很热闹,花样也很多,但就是不见效。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目的仍然是以考试和升学为中心,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素质,而这又源于社会评价标准的粗暴化和单一化——只要学习成绩好,考上名牌大学,就很牛逼。
殊不知,当我们混完三四年大学,为考研或工作焦头烂额之时,儿时的伙伴已经风生水起了。我们通过寒窗苦读,记住了很多课本上的知识,可等到进入社会才发现很多事情都不会做,更何况我们又真的学到了很多知识吗?
因此,我认为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给学生灌输很多知识上,而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
在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如果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何愁没有知识?相反,如果学生不具备学习能力,就算他把课本上的知识全部记住了,那也不过是浩瀚的知识海洋之中的一滴水而已。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好了,那么学生也不会对考试感到恐惧了。我们之所以患上“考试后遗症”,是因为我们学习得不快乐。
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却遭受着应试教育的摧残;我们都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却被应试教育这片乌云抹去了光芒。
声明:本文原创,请勿盗用,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