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经恰巧读到《革卦》,所以发觉自身知天命需要去除积弊,有所得后觉得身边的教育也在呼唤改革。
曾几何时,我个人总是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方式是最好的,是因为那时候的老师们教育教学积极性高,同时学生们主流也乐意学。当然了,想当年的教育教学环境确确实实差了不是一点点,但是个人观点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人们尊师重教的氛围“实打实”,人们的心情好幸福感强于现在。
因为身临其境的缘故,我首先对比一下学校里的教与学管理氛围。
首先,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虽然当时物质条件匮乏的,但我基本没有见到过相对佛系的学校领导、管理层和科任教师。而且,即使是刚刚分配到的新教师,也是马上融入环境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不必说素质,因为又自己的认真大家的感染,基本不会有不胜任工作的同事。
其次是学校就是所有人都是护卫后盾,领导们帮助老师们一起“育人”——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连同家长都是主动支持者“协同”执行力强大。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有家长理解偏颇找学校和老师们的麻烦,而且是理直气壮的那种。搞得学校不能倾力支持自己的教职员工,教师更不敢尽心尽责管教“问题学生”。
再次,现在学校层面承担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太多了,不厌其烦也源源不断无休无止。是的,你问问任何部门、单位,也都会是告诉你“没办法”,理解之余我们还找不出任何推辞的理由。最让人头疼的是,日复一日,大家习以为常难以拒绝也拒绝不了。
然后,这就不得不说说社会与家庭家长层面了。我们堂而皇之地过上大周爽周日的这一段时间,在素质教育推进了十几年后,最近我突然发现家长同志们把学习成绩看重的程度突然蓦然“升级了很多”。而且最近几年的体会是,各级行政部门在不停地推波助澜,向高中、初中毕业班要成绩,一步步扩大到非毕业班、小学各年级……“一体化、序列化、共同体……”
家庭家长们那边,孩子们小学、初中、高中的分数分明就是“评价孩子的唯一一把尺子”。是的,生存生机难养老人孩子难,生活所迫精神紧张,咱们人人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理解的。“鸡飞狗跳辅导作业、身心憔悴对比分数、理想饱满现实骨感……”
只不过客观规律不能不讲究——从小到大身心发展规律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总得遵循吧?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老人言”,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至理名言,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过程不可逾越,更得需要斟酌吧?
最后,也替老师和孩子们说句话,家校社往往都把期望值转回了教育启示最累的还是老师和学生们。教育功德事业,原本就是国家社会、部门单位、机关社区、学校家庭……大家都做得到“上下同欲执行力协同有效率”的事情。
我的意思是我们全员全程全方位,大家一起来反思深思并扎扎实实把常规工作做好,把素质教育落实好,然后再改革推进创新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