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下编 摘录二十二)

《课程的逻辑》(下编 摘录二十二)

作者: 青石江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4-06 02:50 被阅读0次

             创新教学,决战课堂

——“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逻辑: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感悟1】   从结果看,“有效教学”是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教学。是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是能促进学生生成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正确思想观念)的教学。从过程看,“有效教学”包括有效的备课(学与教的设计)、有效的课堂(有效的情境、有效的养成、有效的问题、有效的活动、有效的评价,乐学、会学、学会、活用)、有效的作业、有效的个别辅导、有效的诊断和矫正。从形态看,“有效教学”必须实现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从“传递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从教师方面看,“有效教学”不是取决于个别教师,而是取决于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形成。教师研究共同体是一种超越了学科、超越了教室、超越了学校的同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息息相通的共同体。

☞   传统教学观之“课堂教学”——无非是精通知识的教师向未成熟的学生传递知识的作业。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

☞  建构主义教学观之“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建构自我修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

        教学过程:探究、理解教材的含义的认知形成与发展的认知活动;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发现多元见解、感受,并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心活动。

☞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第一,每一个学习者所内化了的知识和策略,是在他同他人的合作活动中表征出来,通过亲自汲取他人的视点才得以获得的。第二,所谓“知识”总是处在必须运用该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

☞    当代新的教学研究倡导两种研究方法:第一,社会互动作用的分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新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把问题情境界定或重建为更加熟悉的形态;生成讨论,从而导致有效的解决策略的发现和选择;对产生的错误原因、现行策略的适当与否,作出评价和反馈。第二,个人认知过程的分析。

☞   “有效学习”三原则:一是创设专注、积极、开放、对话的人际关系和环境;二是学习的课题、内容、方法和评价均适切学生;在活动性的学习中,学生自主有序参与。

☞   “有效教学”的三个基本假设:第一,“传递中心教学”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第二,“对话中心教学”是一种基于支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第三,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

☞  支撑对话活动的若干重要规则:①分享每一个人的想法和见解;②不惧正确与否,畅所欲言;③发表见解前,仔细思考;④在提问和阐述时叙述理由和根据;⑤深入讨论、直至大家能够理解和接纳;⑥分享所有适当的信息、认识和解决策略;⑦在做出一定结论之前,探索其他可能性;⑧相互帮助、相互激励;⑨不是个别人而是小组负有责任;⑩不仅诚服地接受他人的见解,而且敢于做出批评和反驳。

☞  “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教师的能力从“传递力”向“创造力”转变。第二,教师的视野要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转变。第三,教师的作用要从“控制者”向“引领者”转变。

【感悟2】  “有效教学”研究,需要一线教师在现代课程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校本研修,开展“反思性实践”。首先,需要切实开展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读,理解、领会专业理论的核心观点,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将专业理论研读与教学实践反思紧密结合,与教学创新行动相结合,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树立教育情怀,提炼教育思想、精炼教学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下编 摘录二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cj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