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岁的孩子会写文章,本文的题目应该深得他们的喜爱。
同事的女儿三岁了,闲聊时她说到:“现在女儿虽然还没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年龄,但是说话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特点。 一是自我意识强烈,开口总是我我我,‘我的...,我要...,我想...,我不…’,另外一点就是说话开始讲道理了,比如向我提要求的时候,会说"因为什么,所以什么”,有理有据,我常常很难反驳。偶尔无法回答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时,我会强制让她服从,结果女儿无力反抗,只好委屈抹泪。”
和她的闲聊让我想起了《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作者的观点和常见的育儿书很不一样,他超越了对孩子具体行为层面的关注,而是从更深一层去探讨亲子关系,不是思考父母需要什么,而是去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不靠奖惩来管教孩子,而是通过爱和讲理来养育孩子。
爱要靠心,讲理靠脑。养育孩子,感性与理性,交相辉映,孩子在爱的怀抱里,成长为一个讲理的人。
为什么重要?
如果只看眼前利益,很难有耐心和孩子讲理。当因为孩子起床穿衣焦头烂额的时候,因为追着让孩子吃饭而精疲力尽的时候,因为孩子打架而濒临崩溃的时候,希望孩子顺从听话乖巧是再正常不过的愿望了。
于是,小时候,你让孩子做个乖乖女,她穿着你让她穿的衣服,说着你让她说的话,做着你让她做的事情,当她长大了,她并没有变化,她依然习惯于听从别人的话来行事,只不过,那个人不再是你,而是她的同伴。父母总会教她真善美,哪怕只是灌输给孩子,但是,她的同伴们都是怎样的人呢?看运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长期来看,我们抚养孩子,为的是他们不久就能自食其力:教导他们,为的是它们不久就无需我们的教导。只是灌输“是什么(what)和怎么做(how)”并不够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为什么(why)”。这个理解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讲理。只有这样,他才可能将真善美内化到自己的价值观里面,并且能够独立自主做判断。
讲理的重要性似乎无需多说,但是有人会想,毕竟他还是孩子啊,不是我不讲,是跟他讲理没用啊,他根本不听。他若是讲理,我早就轻松了。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是你还不知道窈窕淑女效应。
image
窈窕淑女
奥黛丽赫本有一个电影叫《窈窕淑女》,她有一句台词这样说: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lady and a flower girl is not how she behaves, but how she is treated.(直译:一个淑女和一个卖花女的区别不在于她如何表现,而在于她是如何被对待的。)就是说,你想要让她成为淑女,就必须像对待淑女那样好好待她。
心理学家们把这个叫做“窈窕淑女效应”:你当她是什么人,她最后就真的是什么人。
当父母依靠威严来呵斥孩子甚至用惩罚来解决问题时,是父母蛮不讲理在先,那么孩子用哭闹不讲理来回应,理所应当。如果这时候说孩子不听话,其实是父母理亏,谁让你没有讲理的能力呢。
所以,无论孩子如何表现,都打心底里把当他是一个讲理的人,在这个大前提下和他相处。孩子们善于观察,敏于感受,他一定能体会得到。只有你跟他讲理,他才可能跟你讲理。你善待他,他回馈你,投桃报李,水到渠成。
如何开始?
事事讲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一言不合就打架斗殴呢?脑力不足武力来补。正因为很难做到,才会说养育孩子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才会说做父母是一场修行。
夫妻之间以身作则讲道理是最简单的开始:发现自己有错误的时候放下面子,勇于向对方认错及时改正;做情绪的主人不失控,使自己总是处于能讲理的情绪状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去生活,不断改善自己。孩子天生是完美的学习机器,他们观察模仿,耳濡目染之后,自然习得。
可是,面对孩子,当耐心耗尽的时候,讲理真的很难啊。那么,如果无法做到总是和孩子讲道理,和他沟通时,至少记住下面这段话:
告知优于命令: 心平气和地告诉他比气急败坏地朝他吼更好;
解释优于告知:娓娓道来向他讲理解释比简单陈述唠叨更好;
讨论优于解释:和他讨论对话比自己单方面的解释更好。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暗自在想,对付一个小屁孩,我的逻辑讲理能力不在话下。比如,孩子想要看一个你认为不合适的电视节目,他可能这样来支持自己观点,说:我的小伙伴都在看,所以我也要看。这时你可能会说:那么如果你的小伙伴都跳楼,你也跟着跳?孩子可能哑口无言,这样你就赢了,轻松用自己的诡辩欺负孩子。你要知道孩子只是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思而已:朋友们都看了同样的节目,有了共同的话题和经验,而我却没有,我害怕我会被伙伴们排斥在外。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向他提问,和他进一步对话,核实你的假设,帮助他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终极目的
我觉得讲理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会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让他自己去发现,而不是灌输给他。
物理学家费曼在《别闹了,费曼先生》里讲过一个故事。他巴西讲课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学生背诵概念滚瓜烂熟,但是却不会用刚背诵的概念来解释眼前的物理现象。套用上文和孩子沟通的几种模式,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场景:
命令模式:你们把这个定义熟读背会。
告知模式:这个概念很重要,考试重点。
解释模式: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它能用在什么地方,不能用在什么地方。
讨论模式: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还能举出什么别的例子?
学习知识如是,学习价值观也是如此。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对话,问一些起澄清作用的问题,复述并核实孩子的理解,让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问题,去自主检验思考这些价值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为什么”,从而明白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
我们很难做到完美,但是总可以做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