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溯一下东方文化里,古人为‘士’之道的修为学说。这样,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路。可以吗?”
“不错!这也是我们东方文化研究所,必须研究的课题范畴。”
“古人说:修心学习佛家,做人学习儒家,做事学习道家。与宇宙的关系,它们,其实都是相通的。”
“是呀!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佛家讲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啦!对啦!”我们会心一笑。
“那香道,我去请千代子,给我们讲‘倒流香’,可以吗?”
“是‘倒流香’吗?我也正想学习呢!”
于是,“修为学说”的研讨,定在下周四,茶话会式的研讨。通知研究所同行,稍作准备。
“修为学说”研讨这一天,大家似乎对儒、佛、道、禅修、朱熹理学和阳明心学,都很感兴趣,也作了独到的感悟发言和讨论:
唐代高僧、北宗禅始神秀禅师,认为,成佛之法即:“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悟道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禅师和朱熹,重视的是次第的训练:要由外而内,擦掉灰尘,找到本心。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观察事物,推究宇宙规律或真理。
惠能大师和王阳明,重视的是本源,强调:心和良知,首先要回到如同“树根”那个本源,然后再由内而外。
儒家,形成的一套教育体系《四书五经》,把个人的自我道德完善,和治国、平天下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家庭、国家统一为一体,以使整个社会可以变得美好。
如果说,禅宗是放下,王阳明的心学,是拿起,是担当。所以,注重“事上练”:不逃避,在每件事上磨炼,就是“格物”。
王阳明独具一格的“心学”哲学体系:“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最终,成就了他,在兴趣和责任、原则和世故之间的平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的理论,则聚焦在“格物致知”,认为:通过格物致知,才能“去私欲,存天理”,达到至善的境界。
王阳明的“格物”,与稻盛和夫《干法》一书里,所说到的意思一样:通过实践的磨炼,最终达成“工作即修行。”
其实,王阳明的思想,早在江户时代,就传入了大和,并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近代以来,很多人都相信,是阳明心学,促进了明治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