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借到这本大名鼎鼎的绘本,第一次和一一一起读,她就很喜欢。喜欢的表现之一是能够专注流畅地把书看完,表现之二是对于喜欢的页面可以停留一会儿并能提出一些想法或问题,表现之三是阅读次数超过五次。

列举一下她最喜欢的画面:首先是那几张大的离谱并炯炯有神动物形象页面,她把每一个动物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并且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她坚定地认为那只猫并不是猫,是其他的动物(狐狸、狮子),刚开始我否决她:这就是一只很大很大的猫啊!没想到她非常认真地反驳我:“你乱说,这不是猫,是狐狸(狮子)”。好吧,其实仔细地观察那只猫确实长得有些奇怪。

其次是大家翻船的那一页,大开页的生动的翻船场景把一一逗乐了,她一边笑一边直重复着:“妈妈,它们掉到水里去了。”语气里颇有一些幸灾乐祸之感。然后便开始寻找水中的这些动物和人。

最后是大家到甘伯伯家去喝茶这一页,同样是大开页,我家的小吃货本性暴露无遗,她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研究桌子上究竟摆了哪些吃食,大家都在吃什么喝什么,然后问我:“妈妈,我们家有樱桃蛋糕吗?”我摇摇头。“那你下次给我买,好吗?”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又开始研究其他吃食。

之前我也看过约翰·伯宁罕的《你喜欢》,对于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狂放不羁的画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阅读《和甘伯伯去游河》,还是感觉到了两本书的一些相似之处,画风依然狂放以及对孩子依然宽容到了极点。但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还是“有趣”:山羊乱踢,牛踩东西,鸡扇翅膀,绵羊咩咩叫,猪来回晃,狗招惹了猫,猫去追兔子,兔子乱蹦乱跳,小孩大吵大闹……光读文字就画面感十足了;甘伯伯跟山羊跟牛跟鸡跟绵羊跟猪跟狗跟猫跟兔子跟小孩儿……每次我都是一口气很快地读完这一句,感觉好像《一百万之猫》里那句长句一样有趣。
还有就是注意到了游河的乘客们与甘伯伯的对话,因为每一个请求上船的表达方式都是不同的:
两个小孩说:“我们跟你去好不好?”
野兔说:“甘伯伯,我也一起去行不行?”
猫说:“我很想坐一回船。”
狗说:“可不可以带我一起去?”
猪说:“甘伯伯,我能去吗?拜托拜托。”
绵羊说:“还有空位让我坐吗?”
鸡也说:“我们也去行不行?”
牛说:“能腾出个位置给我吗?”
山羊说:“甘伯伯,我能加入你们吗?”
我当时就想,同一个意思这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完全可以让孩子来学说,只是一一现在的年龄略困难,班上的孩子就完全可以驾驭。(职业病犯了)
之后也翻看了一些关于这本书更深层次的解读,让我从心理学角度去理解孩子喜欢这本书的一些原因(详情见彭懿《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但是抛开这些分析,我认为最原始的也是最吸引孩子的还是这本书很有趣。
那么,别想那么多,就和孩子一起尽情地读一读,放肆地笑一笑吧!
网友评论